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

重庆市公益事业发展研究会主办

儒家
  • 卷八十二 孝经

    因说孝经是后人缀缉,问:此与尚书同出孔壁?曰:自古如此说。且要理会道理是与不是。適有问重卦并彖象者,某答以且理会重卦之理,不必问此是谁作,彼是谁作。因言:学者却好聚语孟礼书言孝处,附之於后。〔士毅〕  问:孝经一书,文字不多,先生何故不为理会过?曰:此亦难说。据此书,只是前面一段是当时曾子闻於孔子者,后面皆是后人缀缉而成。问:如'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於孝',恐非圣人不能言此。曰:此两句固好。如下面说'孝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则岂不害理!傥如此,则须是如武王周公

  • 卷八十三 春秋

    ◎纲领  春秋煞有不可晓处。〔泳〕  人道春秋难晓,据某理会来,无难晓处。只是据他有这个事在,据他载得恁地。但是看今年有甚么事,明年有甚么事,礼乐征伐不知是自天子出?自诸侯出?自大夫出?只是恁地。而今却要去一字半字上理会褒贬,却要去求圣人之意,你如何知得他肚里事!〔义刚〕  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伯而已。未必如先儒所言,字字有义也。想孔子当时只是要备二三百年之事,故取史文写在这里,何尝云某事用某法?某事用某例邪?且如书会盟侵伐,大意不过见诸侯擅兴自肆耳。书郊禘

  • 卷八十四 礼一

    ◎论考礼纲领  礼乐废坏二千馀年,若以大数观之,亦未为远,然已都无稽考处。后来须有一个大大底人出来,尽数拆洗一番,但未知远近在几时。今世变日下,恐必有个硕果不食之理。〔必大〕  礼学多不可考,盖其为书不全,考来考去,考得更没下梢,故学礼者多迂阔。一缘读书不广,兼亦无书可读。如周礼仲春教振旅,如战之陈,只此一句,其间有多少事。其陈是如何安排,皆无处可考究。其他礼制皆然。大抵存於今者,只是个题目在尔。〔必大〕  古礼繁缛,后人於礼日益疏略。然居今而欲行古礼,亦恐情文不相称,不若只就今人所行礼中删修,

  • 卷八十五 礼二

    ◎仪礼  △总论  河间献王得古礼五十六篇,想必有可观。但当时君臣间有所不晓,遂至无传。故先儒谓圣经不亡於秦火,而坏於汉儒,其说亦好。温公论景帝太子既亡,当时若立献王为嗣,则汉之礼乐制度必有可观。又致堂谓:'武帝若使董仲舒为相,汲黯为御史大夫,则汉治必盛。'某尝谓:'若如此差除,那里得来!'〔广〕  先王之礼,今存者无几。汉初自有文字,都无人收拾。河间献王既得雅乐,又有礼书五十六篇,惜乎不见於后世!是当时儒者专门名家,自一经之外,都不暇讲,况在上又无典礼乐之主。故胡氏说道,使河间献王

  • 卷八十六 礼三

    ◎周礼  △总论  曹问周礼。曰:不敢教人学。非是不可学,亦非是不当学;只为学有先后,先须理会自家身心合做底,学周礼却是后一截事。而今且把来说看,还有一句干涉吾人身心上事否?  今只有周礼仪礼可全信。礼记有信不得处。又曰:周礼只疑有行未尽处。看来周礼规模皆是周公做,但其言语是他人做。今时宰相提举敕令,岂是宰相一一下笔?有不是处,周公须与改。至小可处,或未及改,或是周公晚年作此。  大抵说制度之书,惟周礼仪礼可信,礼记便不可深信。周礼毕竟出於一家。谓是周公亲笔做成,固不可,然大纲却是周公意思。某所

  • 卷八十七 礼四

    ◎小戴礼  △总论  问:看礼记语孟,孰先?曰:礼记有说宗庙朝廷,说得远后,杂乱不切於日用。若欲观礼,须将礼记节出切於日用常行者看,节出玉藻内则曲礼少仪看。〔节〕  问读礼记。曰:礼记要兼仪礼读,如冠礼、丧礼、乡饮酒礼之类,仪礼皆载其事,礼记只发明其理。读礼记而不读仪礼,许多理皆无安著处。  读礼记,须先读仪礼。尝欲编礼记附於仪礼,但须著和注写。德辅云:如曲礼檀弓之类,如何附?曰:此类自编作一处。又云:祖宗时有三礼科学究,是也。虽不晓义理,却尚自记得。自荆公废了学究科,后来人都不知有仪礼。又云:

  • 卷八十八 礼五

    ◎大戴礼  大戴礼无头,其篇目阙处,皆是元无,非小戴所去取。其间多杂伪,亦有最好处。然多误,难读。〔义刚〕  大戴礼冗杂,其好处已被小戴采摘来做礼记了,然尚有零碎好处在。〔广〕  大戴礼贺孙录云:或有注,或无注,皆不可晓。本文多错,注尤舛误。武王诸铭有直做得巧了切题者,如鉴铭是也。亦有绝不可晓者。贺孙录云:有煞著题处,有全不著题处。想古人只是述戒惧之意,而随所在写记以自警省尔;不似今人为此铭,便要就此物上说得亲切。贺孙录云:须要仿象本色。然其间亦有切题者,如汤盘铭之类。至於武王盥盘铭,则又似个船

  • 卷八十九 礼六

    ◎冠昏丧  △总论  冠礼、昏礼,不知起於何时。如礼记疏说得恁地,不知如何未暇辨得。〔义刚〕  问:冠、昏、丧、祭,何书可用?曰:只温公书仪略可行,亦不备。又曰:只是仪礼。问:伊川亦有书?曰:只有些子。〔节〕  钦夫尝定诸礼可行者,淳录云:在广西刊三家礼。乃除冠礼不载。问之,云:难行。某答之云:古礼惟冠礼最易行。淳录云:只一家事。如昏礼须两家皆好礼,淳录云:碍两家,如五两之仪,须两家是一样人,始得。方得行。丧礼临时哀痛中,少有心力及之。祭礼则终献之仪,烦多长久,皆是难行。看冠礼比他礼却最易行。〔

  • 卷九十 礼七

    如今士大夫家都要理会古礼。今天下有二件极大底事,恁地循袭:其一是天地同祭於南郊;其一是太祖不特立庙,而与诸祖同一庙。自东汉以来如此。又录云:千五六百年无人整理。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虽是前代已用物事,到不是处,也须改用教是,始得。〔贺孙〕(以下天地之祭。)  古时天地定是不合祭,日月山川百神亦无合共一时祭享之礼。当时礼数也简,仪从也省,必是天子躬亲行事。岂有祭天便将下许多百神一齐排作一堆都祭!只看郊台阶级,两边是踏过处,中间自上排下,都是神位,更不通看。〔贺孙〕  问先朝南、北郊之辨。曰

  • 卷九十一 礼八

    ◎杂仪  自三代后,车服冠冕之制,前汉皆不说,只后汉志内略载,又多不可晓。以下服。  古者有祭服,有朝服。祭服所谓鷩冕之类,朝服所谓皮弁、玄端之类。天子诸侯各有等差。自汉以来,祭亦用冕服,朝服则所谓进贤冠、绛纱袍。隋炀帝时始令百官戎服,唐人谓之便服,又谓之从省服,乃今之公服也。祖宗以来,亦有冕服、车骑、黄绿作旗之类,而不常用,惟大典礼则用之。然将用之时,必先出许多物色於庭。所持之人,又须有赏赐。(黄录云:所付之人又须有以易也。)於是将用之前,有司必先入文字,取指挥,例降旨权免。〔夔孙〕(义刚同。

  • 卷九十二 乐古今

    问:古尺何所考?曰:羊头山黍今不可得,只依温公样,他考必仔细。然尺亦多样,隋书载十六等尺,说甚详。王莽货泉钱,古尺径一寸。因出二尺,曰:短者周尺,长者景表尺。〔义刚〕  十二律皆在,只起黄锺之宫不得。所以起不得者,尺不定也。〔升卿〕  律管只吹得中声为定。季通尝截小竹吹之,可验。若谓用周尺,或羊头山黍,虽应准则,不得中声,终不是。大抵声太高则焦杀,低则盎缓。牛鸣盎中,谓此。又云:此不可容易杜撰。刘歆为王莽造乐,乐成而莽死;后荀勖造於晋武帝时,即有五胡之乱;和岘造於周世宗时,世宗亦死。惟本朝太祖神

  • 卷九十三 孔孟周程张子

    看圣贤代作,未有孔子,便无论语之书;未有孟子,便无孟子之书;未有尧舜,便无典谟;未有商周,便无风雅颂。〔贺孙〕  此道更前后圣贤,其说始备。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孔子后若无个孟子,也未有分晓。孟子后数千载,乃始得程先生兄弟发明此理。今看来汉唐以下诸儒说道理见在史策者,便直是说梦!只有个韩文公依稀说得略似耳。〔文蔚〕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唐子西尝於一邮亭梁间见此语。季通云:天先生伏羲尧舜文王,后不生孔子,亦不得;后又不生孟子,亦不得;二千年后又不生二程,亦不得。〔方〕 

  • 卷九十四 周子之书

    ◎太极图  太极图无极而太极。上一圈即是太极,但挑出在上。〔泳〕  太极一圈,便是一画,只是撒开了,引教长一画。〔泳〕  太极图只是一个实理,一以贯之。〔端蒙〕  太极分开只是两个阴阳,括尽了天下物事。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四象八卦,皆有形状。至於太极,有何形状?故周子曰:无极而太极。盖云无此形状,而有此道理耳。〔〈螢,中虫改田〉〕  无极而太极,只是一句。如冲漠无朕,毕竟是上面无形象,然却实有此理。图上自分晓。到说无极处,便不言太极,只言无极之真。真便是太极。〔〈螢,中虫改田〉〕  无极而太

  • 卷九十五 程子之书一

    (凡入近思录者,皆依次第类为此卷。)  近思录首卷所论诚、中、仁三者,发明义理,固是有许多名,只是一理,但须随事别之,如说诚,便只是实然底道理。譬如天地之於万物,阴便实然是阴,阳便实然是阳,无一毫不真实处;中,只是喜怒哀乐未发之理;仁,便如天地发育万物,人无私意,便与天地相似。但天地无一息间断,圣希天处正在此。仁义礼智,便如四柱,仁又包括四者。如易之元亨利贞,必统於元;如时之春秋冬夏,皆本於春。析而言之,各有所指而已。〔谟〕  问:伊川言:'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寂然不动是也。'南轩

  • 卷九十六 程子之书二

    遗书云,不信其师,乃知当时有不信者。〔方〕第三卷。  学原於思。思所以起发其聪明。〔端蒙〕  六经浩渺,乍难尽晓。且见得路迳后,各自立得一个门庭。问:如何是门庭?曰:是读书之法。如读此一书,须知此书当如何读。伊川教人看易,以王辅嗣胡翼之王介甫三人易解看,此便是读书之门庭。缘当时诸经都未有成说,学者乍难捉摸,故教人如此。或问:如诗是吟咏性情,读诗者便当以此求之否?曰:然。〔僩〕  学者全体此心。学虽未尽,若事物之来,不可不应。此亦只是言其大概,且存得此心在这里。若事物之来,不可不应,且随自家力量应

  • 卷九十七 程子之书三

    (此卷系遗书中非入近思与四书等注者,以类而从,为一卷。文集附。)  或问:尹和靖言看语录,伊川云:'某在,何必看此?'此语如何?曰:伊川在,便不必看;伊川不在了,如何不看!盖卿录云:若伊川不在,则何可不读!只是门人所编,各随所见浅深,却要自家分别它是非。前辈有言不必观语录,只看易传等书自好。天下亦无恁地道理,如此,则只当读六经,不当看论孟矣!天下事无高无下,无小无大,若切己下工夫,件件是自家底;若不下工夫,择书来看亦无益。先生又言:语录是杂载。只如闲说一件话,偶然引上经史上,便把来编了;明

  • 卷九十八 张子之书一

    (凡入近思者为此卷。)  张横渠语录用关陕方言,甚者皆不可晓。近思录所载,皆易晓者。〔扬〕  问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曰:此张子所谓'虚空即气'也。盖天在四畔,地居其中,减得一尺地,遂有一尺气,但人不见耳。此是未成形者。问:虚实以阴阳言否?曰:以有无言。及至'浮而上,降而下',则已成形者,若所谓'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即是气之渣滓。要之,皆是示人以理。〔道夫〕(第一卷。)  升降飞扬,所以生人物者,未尝止息,但人不见耳。如望气者,凡气之灾祥皆能见之,如龙成五色之类。

  • 卷九十九 张子书二

    (非类入近思者别为此卷。)  正蒙有差分晓底看。〔节〕  或问:正蒙中说得有病处,还是他命辞不出有差?还是见得差?曰:他是见得差。如曰'继之者善也,方是善恶混'云云。'成之者性,是到得圣人处,方是成得性,所以说知礼成性而道义出。'似这处,都见得差了。〔贺孙〕  正蒙所论道体,觉得源头有未是处,故伊川云:过处乃在正蒙。答书之中云: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盖横渠却只是一向苦思求将向前去,却欠涵泳以待其义理自形见处。如云由气化有道之名,说得是好;终是生受辛苦,圣贤便不如此说。试教明道说,便

  • 卷一百 邵子之书

    康节学於李挺之,请曰:愿先生微开其端,毋竟其说。又恐是李学於穆时说。此意极好。学者当然须是自理会出来,便好。〔方〕  伊川之学,於大体上莹彻,於小小节目上犹有疏处。康节能尽得事物之变,却於大体上有未莹处。用之云:康节善谈易,一作说易极好。见得透彻。曰:然。伊川又轻之,尝有简与横渠云:'尧夫说易好听。今夜试来听它说看。'某尝说,此便是伊川不及孔子处。只观孔子便不如此。〔僩〕广同。  或言:康节心胸如此快活,如此广大,如何得似他?曰:它是甚么样做工夫!〔僩〕  问:近日学者有厌拘检,乐舒放,恶

  • 卷一百一 程子门人

    ◎总论  问:程门谁真得其传?曰:也不尽见得。如刘质夫朱公掞张思叔辈,又不见他文字。看程门诸公力量见识,比之康节横渠,皆赶不上。〔义刚〕  程子门下诸公便不及,所以和靖云:见伊川不曾许一人。或问:伊川称谢显道王佐才,有诸?和靖云:见伊川说谢显道好,只是不闻'王佐才'之语。刘子澄编续近思录,取程门诸公之说。某看来,其间好处固多,但终不及程子,难於附入。〔璘〕必大录云:程门诸先生亲从二程子,何故看他不透?子澄编近思续录,某劝他不必作,盖接续二程意思不得。  伊川之门,谢上蔡自禅门来,其说亦有差

技术支持: 遥阳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