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

重庆市公益事业发展研究会主办

朱子语类
  • 卷三十九 论语二十一

    ◎先进篇上  △先进於礼乐章  立之问:先进、后进,於礼乐文质何以不同?曰:礼,只是一个礼,用得自不同。如升降揖逊,古人只是诚实依许多威仪行将去,后人便自做得一般样忒好看了。古人只是正容谨节,后人便近於巧言、令色。乐,亦只是一个乐,亦是用处自不同。古乐不可得而见矣。只如今人弹琴,亦自可见。如诚实底人弹,便雍容平淡,自是好听。若弄手弄脚,撰出无限不好底声音,只见繁碎耳。因论乐:黄锺之律最长,应锺之律最短,长者声浊,短者声清。十二律旋相为宫,宫为君,商为臣。乐中最忌臣陵君,故有四清声。如今响板子有十

  • 卷四十 论语二十二

     ◎先进篇下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章  问:据贺孙看来,仲由冉求气质不同,恐冉求未必可保,仲由终是不屈。曰:不要论他气质。只这君臣大义,他岂不知。圣人也是知他必可保。然死於祸难是易事,死於不可夺之节是难事。才出门去事君,这身己便不是自家底,所谓'事君能致其身'是也。如做一郡太守,一邑之宰,一尉之任,有盗贼之虞,这不成休了!便当以死守之,亦未为难。惟卒遇君臣大变,利害之际只争些子,这诚是难。今处草茅,说这般事,似未为切己。看史策所载,篡易之际,直是难处。篡弑之贼,你若不从他,他便杀了你;你从

  • 卷四十一 论语二十三

    ◎颜渊篇上  △颜渊问仁章  颜子生平,只是受用克己复礼四个字。不迁,不贰。三月不违。不改其乐。〔道夫〕  颜子克己,如红炉上一点雪!〔道夫〕  克己复礼,间不容发。无私便是仁。〔道夫〕  克己复礼,如通沟渠壅塞;仁乃水流也。〔可学〕  克己复礼,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若海〕  克己亦别无巧法,譬如孤军猝遇强敌,只得尽力舍死向前而已,尚何问哉!〔谟〕  龚郯伯说:克去己私后,却方复礼。曰:'克己复礼',一如将水去救火相似。又似一件事,又似两件事。〔时举〕植同。  克己,则礼自复;闲邪,则

  • 卷四十二 论语二十四

    ◎颜渊篇下  △仲弓问仁章  文振说仲弓问仁,谓:上四句是主敬行恕,下两句是以效言。曰:此六句,又须作一片看始得。若只以下两句作效验说,却几乎闲了这两句。盖内外无怨,是个应处,到这里方是充足饱满。如上章说'天下归仁',亦是如此。盖天下或有一人不许以仁,便是我为仁工夫有所未至。如此看,方见'出门、使民'两句缀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两句,这两句,又便缀著个'无怨'两句,上下贯通,都无亏欠,方始见得告颜渊仲弓问仁规模。只依此做工夫,更不容别闲用心矣。〔时举〕植同。  己所不欲

  • 卷四十三 论语二十五

    ◎子路篇  △子路问政章  问:'先之,劳之','劳'字既有两音,有两说否?曰:劳之以身,勤之以事,亦须是自家吃些辛苦,方能令得他。诗所谓'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古人戴星而出,戴星而入,必是自耐劳苦,方能说得人。欲民之亲其亲,我必先之以孝;欲民之事其长,我必先之以弟。子路请益,圣人告之'无倦'。盖劳苦亦人之难事,故以'无倦'勉之。〔宇〕  问:'劳之'恐是以言语劝勉他?曰:如此说,不尽得为政之理。若以言语劝勉它,亦不甚要紧,亦是浅近事。圣人自不用说,亦不见得无

  • 卷四十四 论语二十六

    ◎宪问篇  △宪问耻章  问:集注云:'宪之狷介,其於邦无道穀之可耻,固知之;至於邦有道穀之可耻,恐未必知。'何也?曰:邦有道之时,不能有为,只小廉曲谨,济得甚事。且如旧日秦丞相当国,有人壁立万仞,和宫观也不请,此莫是世间第一等人!及秦既死,用之为台谏,则不过能论贪污而已,治录云:为侍从,不过做得寻常事,此不免圣人所谓耻也。於国家大计,亦无所建立。且如'子贡问士'一段,'宗族称孝,乡党称弟'之人,莫是至好;而圣人必先之以'行己有耻,不辱君命'为上。盖孝弟之人,亦只是守得那

  • 卷四十五 论语二十七

    ◎卫灵公篇  △卫灵公问陈章  问:'明日遂行。在陈绝粮。'想见孔子都不计较,所以绝粮。曰:若计较,则不成行矣。〔焘〕  周问:'固穷'有二义,不知孰长?曰:固守其穷,古人多如此说。但以上文观之,则恐圣人一时答问之辞,未遽及此。盖子路方问:'君子亦有穷乎?'圣人答之曰:'君子固是有穷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滥尔。'以'固'字答上面'有'字,文势乃相应。〔雉〕  子曰赐也章  孔子告子贡曰: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予一以贯之。盖恐子贡只以己为多学,而不知一以贯之之理。

  • 卷四十六 论语二十八

    ◎季氏篇  △季氏将伐颛臾章  问焉用彼相。曰:看'扶持'两字,恐只是相瞽者之义。旧见一人亦如此说。又问相夫子之义。曰:相,亦是赞相之义。瞽者之相,亦是如此。〔〈螢,中虫改田〉〕  问:集注,颛臾'在鲁地七百里之中',从孟子'百里'之说,则鲁安得七百里之地?曰:七百里是礼记如此说,封周公曲阜之地七百里。如左传也有一同之说,某每常疑此处。若是百里,无此间龙溪漳浦县地,又如何做得侯国,如何又容得颛臾在其中?所谓'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其势必不止於百里。然此处亦难考究,只得且依

  • 卷四十七 论语二十九

    ◎阳货篇  △阳货欲见孔子章  或问:阳货矙亡以馈孔子,孔子矙亡而往拜之。阳货之矙亡,此不足责。如孔子亦矙亡而往,则不几於不诚乎?曰:非不诚也,据道理合当如此。彼人矙亡来,我亦矙亡往;一往一来,礼甚相称。但孔子不幸遇诸涂耳。〔去伪〕  亚夫问:扬子云谓孔子於阳货,'敬所不敬',为'诎身以信道',不知渠何以见圣人为诎身处?曰:阳货是恶人,本不可见,孔子乃见之,亦近於诎身。却不知圣人是理合去见他,不为诎矣。到与他说话时,只把一两字答他,辞气温厚而不自失,非圣人断不能如此也。〔时举〕  性

  • 卷四十八 论语三十

    ◎微子篇  △微子去之章  问:箕子当时,何必徉狂?曰:他已为囚奴,做人不成了,故只得徉狂受辱。又问:若箕子地位尚可以谏,想亦未肯住在。必是既已为囚奴,则不复可谏矣。曰:既已为囚奴,如何更可以谏!〔广〕  问:殷有'三仁'。曰:而今也难看。或是孔子当时见他事实。  问:或去,或奴,或谏不同,如何同归於仁?曰:三子皆诣其至理,故谓之仁。如箕子亦是谏,谏至於极有所不行,故若此也。〔一之〕  三仁,且只据他去就、死生论之。然以此一事推及其他,则其所为之当理无私,亦可知矣。〔闳祖〕  问:'三仁

  • 卷四十九 论语三十一

    ◎子张篇  △执德不弘章  舜功问执德不弘。曰:言其不广也。才狭隘,则容受不得。不特是不能容人,自家亦自不能容。故才有片善,必自矜;见人之善,必不喜;人告之以过,亦不受。从狭隘上生万般病痛。问:子张以为'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世间莫更有不好人?曰:渠德亦自执,道亦自信,只是不弘不笃,不足倚靠耳。通老云:亦有人将此二句於道德上说。曰:不然。先儒说'弘'字,多只说一偏。〔可学〕  执德须弘,不可道已得此道理,不信更有道理。须是既下工夫,又下工夫;已理会,又理会。若只理会得三二分,便谓只消

  • 卷五十 论语三十二

    ◎尧曰篇  △尧曰咨尔舜章  林恭甫问:论语记门人问答之辞,而尧曰一篇乃记尧舜汤武许多事,何也?曰:不消恁地理会文字。尝见说,尧曰一篇是夫子诵述前圣之言,弟子类记於此。先儒亦只是如此说。然道理紧要却不在这里。〔义刚〕  杨问:'简在帝心',何谓简?曰:如天检点数过一般。善与罪,天皆知之。尔之有善,也在帝心;我之有罪,也在帝心。〔宇〕  问:'虽有周亲',注:'纣之至亲虽多。'他众叛亲离,那里有至亲?曰:纣之至亲岂不多,唯其众叛亲离,所以不济事。故书谓'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

  • 卷五十一 孟子一

    ◎题辞  陈丈言:孟子,赵岐所记者,却做得好。曰:做得絮气闷人。东汉文章皆如此。〔卓〕  解书难得分晓。赵岐孟子,拙而不明;王弼周易,巧而不明。  ◎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章  希真说孟子对梁惠王以仁义章。曰:凡事不可先有个利心,才说著利,必害於义。圣人做处,只向义边做。然义未尝不利,但不可先说道利,不可先有求利之心。盖缘本来道理只有一个仁义,更无别物事。义是事事合宜。〔贺孙〕  说义利处,曰:圣贤之言,所以要辨别教分明。但只要向义边一直去,更不通思量第二著。才说义,乃所以为利。固是义有大利

  • 卷五十二 孟子二

    ◎公孙丑上之上  △问夫子当路於齐章  '以齐王,犹反手',不知置周王於何地?曰:此难言,可以意会,如汤武之事是也。春秋定哀间,周室犹得。至孟子时,天命人心已离矣。〔去伪〕  问夫子加齐之卿相章  或问:'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何分句?曰:只是'虽由此霸王不异矣',言从此为霸,为王,不是差异。盖布衣之权重於当时,如财用兵甲之类,尽岸与他。乐毅统六国之师,长驱入齐。〔盖卿〕  公孙丑问孟子动心否乎,非谓以卿相当富贵动其心;谓伯王事大,恐孟子担当不过,有所疑惧而动其心也。〔闳祖〕 

  • 卷五十三 孟子三

    ◎公孙丑上之下  △以力假仁章  彝叟问:'行仁'与'假仁'如何?曰:公且道如何是'行仁、假仁'?曰:莫是诚与不诚否?曰:这个自分晓,不须问得。如'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处却好问。如行仁,便自仁中行出,皆仁之德。若假仁,便是恃其甲兵之强,财赋之多,足以欺人,是假仁之名以欺其众,非有仁之实也。故下文言'伯必有大国',其言可见。又曰:成汤东征西怨,南征北怨,皆是拯民於水火之中,此是行仁也。齐桓公时,周室微弱,夷狄强大,桓公攘夷狄,尊王室,'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这只

  • 卷五十四 孟子四

    ◎公孙丑下  △天时不如地利章  孤虚,以方位言,如俗言向某方利,某方不利之类。王相,指日时。集说。〔僩〕  孟子将朝王章  问:'孟子将朝王',齐王托疾召孟子,孟子亦辞以疾,莫是以齐王不合托疾否?曰:未论齐王托疾。看孟子意,只说他不合来召。盖在他国时,诸侯无越境之礼,只因以币来聘,故贤者受其币而往见之,所谓答礼行义是也。如见梁惠王,也是惠王先来聘之。既至其国,或为宾师,有事则王自来见,或自往见王,但召之则不可。召之,则有自尊之意,故不往见也。答陈代:'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此以在

  • 卷五十五 孟子五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为世子章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须看因何理会个性善作甚底?〔赐〕  性善,故人皆可为尧舜。必称尧舜者,所以验性善之实。〔德明〕  孔子罕言性。孟子见滕文公便道性善,必称尧舜,恰似孟子告人躐等相似。然他亦欲人先知得一个本原,则为善必力,去恶必勇。今於义理须是见得了,自然循理,有不得不然。若说我要做好事,所谓这些意,能得几时子!〔端蒙〕  刘栋问:人未能便至尧舜,而孟子言必称之,何也?曰:'道性善'与'称尧舜',二句正相表里。盖人之所以不至於尧舜者,是他力量不至

  • 卷五十六 孟子六

    ◎离娄上  △离娄之明章  '上无道揆',则'下无法守'。傥'上无道揆',则下虽有奉法守一官者,亦将不能用而去之矣。'朝不信道,工不信度'。信,如凭信之'信'。此理只要人信得及,自然依那个行,不敢逾越。惟其不信,所以妄作。如胥吏分明知得条法,只是他冒法以为奸,便是不信度也。因叹曰:看得道理熟,见世间事才是苟且底,鲜有不害事。虽至小之事,以苟且行之,必亦有害,而况大事乎!只是信不及,所以苟且。凡云且如此作,且如此过去,皆其弊也。凡见人说某人做得事好,做得事无病,这便是

  • 卷五十七 孟子七

    ◎离娄下  △舜生於诸冯章  若合符节。以玉为之,篆刻文字而中分之,彼此各藏其半。有故,则左右相合以为信。先生曰:古人符节,多以玉为之,如'牙璋以起军旅'。周礼中有以玉为竹节。又有竹符,又有英荡符。荡,小节竹,今使者谓之'荡节'也,刻之为符。汉有铜虎符、竹使符。铜虎以起兵,竹使郡守用之。凡符节,右留君所,左以与其人。有故,则君以其右合其左以为信也。曲礼曰:'献田地者,执右契。'右者,取物之券也。如发兵取物徵召,皆以右取之也。〔卓〕僩同。  子产听郑国之政章  郑之虎牢,即汉之成

  • 卷五十八 孟子八

    ◎万章上  △问舜往于田章并下章  黄先之说:舜事亲处,见得圣人所以孝其亲者,全然都是天理,略无一毫人欲之私;所以举天下之物,皆不足以解忧,惟顺於父母可以解忧。曰:圣人一身浑然天理,故极天下之至乐,不足以动其事亲之心;极天下之至苦,不足以害其事亲之心。一心所慕,惟知有亲。看是甚么物事,皆是至轻。施於兄弟亦然。但知我是兄,合当友爱其弟,更不问如何。且如父母使之完廪,待上去,又捐阶焚廪,到得免死下来,当如何?父母教他去浚井,待他入井,又从而揜之,到得免死出来,又当如何?若是以下等人处此,定是吃不过。

技术支持: 遥阳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