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

重庆市公益事业发展研究会主办

传经颂典
  • 八经

    一、因情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废置无度则权渎,赏罚下共则威分。是以明主不怀爱而听,不留说而计。故听言不参,则权分乎奸;智力不用,则君穷乎臣。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不困。势行教严,逆而不违,毁誉一行而不议。故赏贤罚暴,誉善之至者也;赏暴罚贤,举恶之至者也:是谓赏同罚异。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

  • 五蠹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

  • 显学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乐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

  • 忠孝

    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皆以尧舜之道为是而法之,是以有弑君,有曲于父。尧、舜、汤、武或反群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也。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夫所谓明君者,能畜其臣者也;所谓贤臣者,能明法辟、治官职以戴其君者也。今尧自以为明而不能以畜舜,舜自以为贤而不能以戴尧;汤、武自以为义而弑其君长,此明君且常与而贤臣且常取也。故至今为人子者有取其父之家,为人臣者有取其君之国者矣。父而

  • 人主

    人主之所以身危国亡者,大臣太贵,左右太威也。所谓贵者,无法而擅行,操国柄而便私者也。所谓威者,擅权势而轻重者也。此二者,不可不察也。夫马之所以能任重引车致远道者,以筋力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今大臣得威,左右擅势,是人主失力;人主失力而能有国者,千无一人。虎豹之所以能胜人执百兽者,以其爪牙也,当使虎豹失其爪牙,则人必制之矣。今势重者,人主之爪牙也,君人而失其爪牙,虎豹之类也。宋君失其爪牙于子罕,简公失其爪牙于田常,而不蚤夺之,故身死国亡。

  • 饬令

    饬令,则法不迁;法平,则吏无奸。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售法。任功,则民少言;任善,则民多言。行法曲断,以五里断者王,以九里断者强,宿治者削。  以刑治,以赏战、厚禄,以用术。行都之过,则都无奸市。物多者众,农弛奸胜,则国必削。民有余食,使以粟出爵,必以其力,则震不怠。三寸之管毋当,不可满也。授官爵出利禄不以功,是无当也。国以功授官与爵,此谓以成智谋,以威勇战,其国无敌。国以功授官与爵,则治见者省,言有塞,此谓以治去治,以言去言,以功与爵者也。故国多力,而天下莫之能侵也。兵出必取,取必能有之;案兵

  • 心度

    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而用兵者,服战于民心。禁先其本者治,兵战其心者胜。圣人之治民也,先治者强,先战者胜。夫国事务先而一民心,专举公而私不从,赏告而奸不生,明法而治不烦。能用四者强,不能用四者弱。夫国之所以强者,政也;主之所以尊者,权也。故明

  • 制分

    夫凡国博君尊者,未尝非法重而可以至乎令行禁止于天下者也。是以君人者分爵制禄,则法必严以重之。夫国治则民安,事乱则邦危。法重者得人情,禁轻者失事实。且夫死力者,民之所有者也,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上掌好恶以御民力,事实不宜失矣,然而禁轻事失者,刑赏失也。其治民不秉法为善也,如是,则是无法也。  故治乱之理,宜务分刑赏为急。治国者莫不有法,然而有存有亡;亡者,其制刑赏不分也。治国者,其刑赏莫不有分:有持以异为分,不可谓分;至于察君之分,独分也。是以其

  • 《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

    《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  法会圣众第一  【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白话文】我亲自听见佛是这样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的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他住在一起的有大比丘僧一万二千人。这些声闻弟子都修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六种神通。他们以侨陈如长老、舍利弗长

  • 《太上感应篇》译文

    太上老君说:人的祸福没有门路,完全是由自己招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像人影紧跟着形体一样,绝不差错。所以天地之间,有专管过错的神明,按照人们犯罪的轻重,来削减寿命(人活一百天叫一算,十二年叫一纪)。不但寿命被减,还让恶人贫困损耗,忧患重重,人人厌恨,刑罚跟着而来,吉祥之事都避他而去,恶煞凶星却祸害他,到了寿命已减尽时,就是死期。三台神君掌金玉,禄位,土田;北斗神君掌延生,注死,祸,福。他们在人的头上,记录人的罪恶,并且依照轻重来夺除寿命。又有三尸神(上尸神彭倨,中尸神彭质,下尸神彭矫),分别居

  • 《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

  • 看经警文

    夫看经之法,后学须知,当净三业。若三业无亏,则百福俱集。三业者,身口意也。一、端身正坐,如对圣容,则身业净也。二、口无杂言,断诸嬉笑,则口业净也。三、意不散乱,屏息万缘,则意业净也。内心既寂,外境俱捐,方契悟于真源,庶研穷于法理。可谓水澄珠莹,云散月明。义海涌于胸襟,智岳凝于耳目。□莫容易,实非小缘。心法双忘,自他俱利。若能如是,真报佛恩。

  • 旃陀罗引

    昔有旃陀罗日杀十羊贩肉自活经过寺中拾得一纸有三千佛名随奉归家供养当日媳生一肉卵破有八童子及长形状丑陋扬眉努目挥拳掉臂见者莫不恐惧大为殃祸后又生一卵自谓先所生既为人害今必不祥将弃之空中叱曰当善护勿轻毁迨卵破得四女颜貌端严人所喜见虽不读书亦能识字出语成文受持斋戒诵金刚经一心好善八兄感而改恶从善其父亦修兄为八金刚妹为四菩萨(梵语旃陀罗华言屠户也)

  • 御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後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空,见无相之相。指明虚妄,即梦幻泡影而可知;推极根原,於我人众寿而可见。诚诸佛传心之秘,大乘阐道之宗,而群生明心见性之机括也。  夫一心之源,本自清净,心随境转,妄念即生。如大虚起云,辄成障翳;如宝镜蒙尘,随靍光彩。由此逐缘而堕幻,安能返妄以归真?惟如来以无上正等正觉,发慈悲至愿,悯凡世之沉迷,念众生之冥昧,

  • 重刊金刚经集注序

    金刚经者,说自释迦,来从舍卫,鸠摩翻译,得语言文字之详;象教宏敷,统纲领源流之正。洵禅门之宝炬,觉路之金绳也。惟是微言响绝,诵之者莫测其端,奥旨渊深,解之者莫窥其际;苟非钻研旧注,萃会诸家,参考乎得失之林,折衷于异同之旨,则虽诵万遍,而书万本,究难证三昧,而入三摩。余禅悦夙耽,钝根未化,公馀披览,历有岁年,见夫明成祖所集金刚经注一书,阐发靡遗,紬绎无尽。适有普应寺住持震初上人,勤修戒律,大畅宗风,因属其详加参校,付之剞劂。倾群言之沥液,渡彼迷津;采众说之精英,成皍善果。庶使生公说法登台,而顽石皆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仙游翁集英曰】金刚者。金中精坚者也。刚生金中。百炼不销。取此坚利。能断坏万物。五金皆谓之金。凡止言金者谓铁也。此言金刚。乃若刀□之有钢铁耳。譬如智慧。能断绝贪嗔痴一切颠倒之见。般若者梵语。(梵语者。西方之语也。)唐言智慧。(唐言者。中国之言也。)性体虚融。照用自在。故云般若。梵语波罗蜜。唐言到彼岸。欲到彼岸。须凭般若。此岸者。乃众(平声)生作业受苦生死轮回之地。彼岸者。谓诸佛菩萨究竟超脱清净安乐之地。凡夫即此岸。佛道即彼岸。一念恶即此岸。一念善即彼岸。六道如苦海。(六道者。天。人。阿修罗。地狱

  •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  【王日休曰】是。此也。指此一经之所言也。我者。乃编集经者自谓。是阿难也。如是我闻者。如此经之所言。乃我亲闻之于佛也。弟子尝问佛云。他时编集经教。当如何起首。佛言从如是我闻起。  【李文会曰】如是我闻者。如来临涅槃日。阿难问曰。佛灭度后一切经首初安何字。佛言初安如是我闻。次显处所。是故傅大士云。如来涅槃日。娑罗双树间。阿难没忧海。悲恸不能前。优波初请问。经首立何言。佛教如是者。万代古今传。若以诸大宗师言之。如者。众生之性。万别千差。动静不一。无可比类。无可等伦。是者。只是众生性之别名。

  •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  【李文会曰】时者。空生起问之时也。长老者。德尊年高也。须菩提者。梵语也。唐言解空是也。  【王日休曰】长老。谓在大众中。乃年长而老者也。  【僧若讷曰】梵语须菩提。此翻善吉善现。空生尊者。初生时。其家一空。相师占之。唯善唯吉。后解空法以显前相。  【僧了性曰】须菩提人人有之。若人顿悟空寂之性。故名解空。全空之性。真是菩提。故名须菩提。空性出生万法。故名空生尊者。空性随缘应现。利人利物。亦名善现。万行吉祥。亦名善吉。尊者。随德应现。强名五种。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

  •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李文会曰】摩诃萨者。摩诃言大。心量广大。不可测量。乃是大悟人也。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六祖曰】一切者。总标也。次下别列九类。  【王日休曰】凡有生者。皆谓之众生。上自诸天。下至蠢动。不免乎有生。故云一切众生也。众生虽无数无穷。不过九种。下文所言是。  【李文会曰】众生者。谓于一切善恶凡圣等见有取舍心。起无量无边烦恼妄想。轮回六道是也。  【古德曰】觉华有种无人种。心火无烟日日烧。谓诸愚迷之人。被诸烦恼。则熙熙然。此非悟道。其实如木偶耳。若或中

  •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  【王日休曰】谓再编次。佛与须菩提答问之言也。此乃叙经者自谓。  【颜丙曰】复次。乃再说也。  【李文会曰】复次者。连前起后之辞。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疏钞云】言应无所住者。应者当也。无所住者。心不执著。  【李文会曰】菩萨于法者。总标一切空有之法也。应无所住者。一切诸法。应当无所住著也。  【法华经云】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谓一心也。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二乘之人。不能解悟。谓言心外即别有法。逆生执著住于法相。此同众生之见解也。  【逍遥翁曰】凡夫不识自佛。一

技术支持: 遥阳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