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

重庆市公益事业发展研究会主办

传经颂典
  •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宝积如来解曰】如来真身。本无生灭。湛然常住。托阴受形。同凡演化。入神母胎。擐(胡贯切)此凡相各别。故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颂曰。凡相灭时性不灭。真如觉体离尘埃。了悟断常根果别。此名佛眼见如来。  【王日休曰】此如来。乃谓真性之佛也。佛呼须菩提而问之云。可以用三十二相见真性之佛否。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王日休曰】此须菩提言否也。而又呼世尊云。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是其言否也者。乃大略言之。下乃详言之也。  【李文会曰】不可以身相得见如

  •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陈雄】引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盖实信者。实谛之阶也。须菩提疑众生不能生实信。故作此问。而佛恐沮众生实信之心。且告之以莫作是说。  【僧若讷曰】持戒者。诸恶莫作。修福者。众善奉行。夫持戒修福者。即种善根者也。  【李文会曰】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者。须菩提谓前说无相行于布施。即是因深。得见无相如来。

  •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僧若讷曰】空生领解佛旨。乃云第一义中。无有定实之法可得。亦无有定实之法可说。  【陈雄曰】楞伽经论七种空有曰。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如来了真空之妙。固无法可得。亦无法可说。是以设为之问。无上菩提。乃第一义。深妙难名。或持戒忍辱而得之。或精进禅定而得之。或聚沙为塔。或称南无。皆已得之。岂可拘以定法而名之哉。如来悯众生之未悟。安得嘿然而离说。或

  •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王日休曰】三千大千世界者。此日月所照。为一小世界。其中间有须弥山。日月绕山运行。故南为阎浮提。东为佛婆提。西为瞿耶尼。北为郁单越。是名四天下。日月运行。乃在须弥山之中腰。故此山之高。其半出日月之上。山上分四方。每方分八所。中间又有一所。共三十三所。谓之三十三天。梵语谓之□利天是也。日月运行于此四天下。谓之一小世界。如此一千小世界。谓之小千。如此一千小千世界。谓之中千。如此一千中千世界。谓之大千。以三次言千字。故云三

  •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陈雄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此四罗汉在一切凡夫人中为第一。佛告弥勒菩萨。于法华经尝言之矣。告大慧菩萨。于楞伽经亦详言之。大涅槃经。佛言有比丘欲得须沱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当勤修习奢摩他。毗婆舍那二法。大般若经有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正此之所谓四果也。又云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著预流果。不著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抑又

  •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刘虬曰】言如来作菩萨时。在然灯佛所。于法毕竟无所得。离所取也。  【六祖曰】然灯是释迦牟尼佛授记之师。故问须菩提我于师处听法。有法可得不。须菩提知法。即因师开示而实无得。但悟自性本来清净。本无尘劳。寂而常照。即自成佛。当知世尊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王日休曰】如来。佛自谓也。昔。旧也。然灯即定光佛。乃释迦佛本师。  【陈雄曰】八王子皆师妙光。得成佛道。而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十六王子出

  •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王日休曰】西土有河。名曰恒河。佛多以此河沙为言者。盖因众人之所见。而取以为譬喻也。然佛尚以此问须菩提宁为多不者。盖使须菩提先省悟此沙已不胜其多矣。然后为下文之说也。宁字。儒家训岂如此。乃译师用字。止如助字。然不须深考也。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李文会曰】如恒河中所有沙数者。一沙即为一河。是诸河中各有其沙。河尚无数。何况其沙也。  【川禅师云】前三三。后三三。颂曰。一二三四数河沙。沙等

  •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陈雄曰】随顺者。随顺众生而为说也。但说是经一偈之处。则凡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者。举皆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苏灯。恭敬供养。如佛真身舍利宝塔在此。况能持诵一经全文乎。应知尽能持诵全文者。则所成就之法。乃出世间上上法也。非寻常法也。故坛经有所谓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最尊最上最第一。  【谢灵运曰】封殡法身谓之塔。树像虚空谓之庙。圣体神仪。全在四句。献供致敬。宜尽厥心也。  【六祖曰】所在之处。见人即说是经。常行无

  •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王日休曰】梵语般若波罗蜜。此云智慧到彼岸。所云金刚智慧到彼岸者。谓明此经者。其智慧则如金之刚利。断绝外妄。直至诸佛菩萨之彼岸也。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者。谓奉事此义而持守之也。  【陈雄曰】唐柳宗元曰。言之著者莫如经。此经未标名时。须菩提请名于佛。而佛目之曰。金刚般若波罗蜜。俾须菩提依此名字。遵奉受持。一心流布于天下后世。  【李文会曰】言金刚者。坚利之物。故借金为喻。般若者。智慧也。为教众

  •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陈雄曰】深解义趣者。须菩提心悟真空无相义趣也。涕泪悲泣者。伤我值遇之晚。不获早觉悟也。  【颜丙曰】深解者。大彻大悟也。  【李文会曰】须菩提闻说是经。了悟人法二空。即得中道之理。叹其希有。感极涕零也。  【傅大士颂曰】闻经深解义。心中喜且悲。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宿乘无碍慧。方便劝人持。  【李文会曰】未尝得闻者。昔得慧眼。于有见空。今闻是经。于空

  •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王日休曰】初日分。谓早晨。中日分。谓日午。后日分。谓晚间。盖西土之言如此。佛生其中。而从其方言也。然于此经。一起信心。得福尚多。于此一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百千万亿劫无量无数者。以彼虽受无量福报。乃世间福耳。受世间福者。乃染烦恼之因。又因以作恶也。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则自此种善根矣。善根

  •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僧若讷曰】上明生善。今明灭恶。造作定业。不可逃避。行般若故。易重为轻。大论云。先世重罪。应入地狱。以行般若故。现世轻受。譬如重囚应死。有势力护。则受鞭杖而已。  【陈雄曰】持此真经。有弥天功德。为天人所恭敬供养宜矣。今且为人所轻贱何也。盖是人前生罪业深重。当堕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道。永无出期。以今生持经之功。止为人轻贱骂辱而已。则前生罪业为之销除。

  •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疏钞曰】言灭度一切众生已者。时中妄想。取舍人我。贪嗔嫉妒。一切不善心。即是一切众生。以无我心。将忍辱以降伏。令邪恶不生。即是灭度一切众生已。已。即尽也。言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即烦恼妄想。取舍贪嗔。一切不善心。本自不有。因贪财色。恩爱情重。方有此心。今既知觉。以正智而灭之。亦不可见实有灭

  •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日月殊光如来解曰】言肉眼者。照见胎卵湿化。色身起灭因缘也。言天眼者。照见诸天宫殿。云雨明暗。五星二曜。旋伏因缘也。言慧眼者。照见众生慧性深浅。上品下生。轮回托阴因缘也。言法眼者。照见法身遍充三界。无形无相。尽虚空。遍法

  •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自在力王如来解曰】此虽如是布施。只是有碍之宝。不是无为清净功德。是故如来不说多也。若有菩萨。以卢舍那身中七觉菩提。持斋礼赞。从其心灯。化生功德。不生不灭。坚如金刚。乘香花云。入无边界。起光明台。供养十方一切诸佛。此是无为功德见性之施。化为菩萨。颂曰。广将七宝持为施。如来不说福田多。若用心灯充供养。威光遍照满娑婆。 

  •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陈雄曰】色身者。三十二相也。具足者。无一而亏欠也。备三十二行而具足是相。三十二行。法身中有之。欲见法身如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足矣。岂应见于具足色身也哉。  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陈雄曰】坛经云。皮肉是色身。华严经云。色身非是佛。观此则知肉身无如来。殊不知有生如来存焉。知色身非法身。殊不知有妙色身存焉。华严经又云。清净妙色身。神力故显现。曰妙色身。则现一切色身三昧。便是法身如来。即非

  •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李文会曰】心既清净。语默皆如。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张无尽云】非法无生谈空。非人无以说法。此谓不同生灭之心。有法可说也。若有以灭心在而说法者。是教一切人不能得见自性。谓之谤佛。但无生灭心。方可说法。  【川禅师云】是即是大藏小藏从甚处得来。颂曰。有说皆为谤。无言亦不容。为君通一线。日出岭东红。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王日休曰】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者。谓

  •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此分与第七分大概同。于此再言者。为续来听者说也。佛言如是如是者。盖深许其言之当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少法可得者。谓性中无有少法可得。无有所得。则荡然空空。是不可以形相求。不可以言说求也。但说名为无上正等正觉而已。  【陈雄曰】坛经云。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既无一法可得。宁须有菩提可证耶。我佛无得无证。无名可名。是以强名曰阿耨菩提。 

  •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六本皆作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然此所谓是法。乃真性也。真性岂可谓之法哉。强名曰法耳。上自诸佛。下至蠢动含灵。其真性一同。故云平等。无有高下。谓色身则有高下。真性则无高下也。  【谢灵运曰】结成菩萨义也。人无贵贱。法无好丑。荡然平等。菩提义也。  【肇法师曰】明此法身菩提。在六道中亦不减下。在诸佛心中亦不增高。是名平等。无上菩提。  【真武说报父母恩重经云】物不能平物。惟水不动。则可以平物。物不能等物。惟权衡之公。则可以等物。平

  •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疏钞云】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山王。上至□利天。下至昆仑际。若有时七宝如须弥山高。持用布施。获福不可知数。问。还有过此福者不。下文答。  【僧微师曰】佛召云。须菩提。且如一四天下。则有一须弥山。若据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百亿须弥山。是众山之最。故言山王。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疏钞云】若于无住般若。受持真四句偈。及书写诵念。为他人

技术支持: 遥阳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