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

重庆市公益事业发展研究会主办

道家
  • 抱朴子内篇佚文

    余手校抱朴子,因繙检群书所引见,往往有今本所无者。随见随录,省并複重,得百四十五事。辄依本书大例,以其言神仙黄白事者,为内篇佚文。其馀駮难通释,为外篇佚文。各一卷。长白继昌。(明案此录系严可均代辑,见铁桥漫稿卷六,参全晋文卷一百一十七)  葛仙翁为丹书符投江中,顺流而下。次投一符,逆流而上。次又投一符,不上不下,停住,而水中向二符皆还就之。旧写本北堂书钞一百三。  魏武帝以左慈为妖妄,欲杀之,使军人收之。慈故欲见而不去。欲拷之,而狱中有七慈,形状如一,不知何者为真。以白武帝。帝使人尽杀之。须臾,

  • 抱朴子内篇序

    洪体乏超逸晋书作进趣。之才,偶好无为之业。假令奋翅则能凌厉玄霄,骋足则能追风蹑景,犹故晋书无此字。欲戢劲翮於鹪鹩晋书作鷃。之群,藏逸迹於跛驴之伍,岂况大块禀我以寻常之短羽,造化假我於晋书作以。至驽之蹇足,以晋书无此字。自卜者审,不能者止。晋书有又字。岂敢力苍蝇而慕冲天之举,策跛鳖而追飞兔之轨,饰嫫母之陋丑晋书作笃陋,求媒扬晋书作阳。之美谈,推沙砾之贱质,索千金於和肆哉!  夫以晋书无此字。焦侥之步,而企及夸父之踪,近才所以踬阂藏本作闵,晋书作碍。也。以晋书无此字。要离之羸,而强赴扛鼎之契,原校或

  • 抱朴子外篇自叙

    抱朴子者,姓葛,名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其先葛天氏,盖古之有天下者也,后降为列国,因以为姓焉。  洪曩祖为荆州刺史,王莽之篡,君耻事国贼,弃官而归,与东郡太守翟义共起兵,将以诛莽,为莽所败,遇赦免祸,遂称疾自绝於世。莽以君宗强,虑终有变,乃徙君於琅邪。  君之子浦庐,起兵以佐光武,有大功。光武践祚,以庐为车骑,又迁骠骑大将军,封下邳僮县侯,食邑五千户。开国初,侯之弟文,随侯征讨,屡有大捷。侯比上书为文藏本作文为,从旧写本乙转。讼功,而官以文私从兄行,无军名,遂不为论。侯曰:弟与我同冒矢石,疮

  • 抱朴子内篇目录

    畅玄卷第一 仙药卷第十一  论仙卷第二 辨问卷第十二  对俗卷第三 极言卷第十三   金丹卷第四 勤求卷第十四  至理卷第五 杂应卷第十五   微旨卷第六 黄白卷第十六  塞难卷第七 登涉卷第十七  释滞卷第八 地真卷第十八  道意卷第九 遐览卷第十九  明本卷第十 袪惑卷第二十  右目录依道藏本定。按抱朴子内篇叙云,别为此一部名曰内篇,凡二十卷,与外篇各起次第也。又外篇自叙云,凡著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又云,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卻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閒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 校刊抱朴子内篇序

    道家宗旨,清净冲虚而已。其弊或流为权谋,或流为放诞,无所谓金丹仙药、黄白玄素、吐纳导引、禁咒符箓之术也。  秦汉方士,绝不附会老子。即依讬黄帝,亦非道家之说。汉书艺文志以黄帝诸篇,分属道家神仙,盖本七略。七略又本於别录。刘子政固诵习鸿宝,笃信神仙者,而典校秘书,仍别方技於诸子之外,不相殽也。  东汉之季,桓帝好神仙,祠老子。张陵之子衡,使人为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都习。神仙之附会道家,实昉於此。抱朴子内篇,古之神仙家言也。虽自以内篇属之道家,然所举仙经神符,多至二百八十二种,绝无道家诸子。且谓老子

  • 葛洪撰述书目表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 抱朴子内篇序。抱朴子外篇自叙。隋志作二十一卷。今存。  抱朴子外篇五十卷 自叙。隋志作三十卷,并云梁有五十一卷。今存。   碑颂诗赋百卷 自叙。晋书本传颂作诔。仙苑编珠引陈马枢道学传同。  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 自叙。本传作檄移章表。  神仙传十卷 自叙。本传。今存。  隐逸传十卷 自叙。本传。  兵事方伎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 自叙。本传作方伎杂事。  金匮药方一百卷 本传。   玉函方一百卷  抱朴子杂应篇。疑即前金匮药方。  肘后要急方四卷 本传。杂应篇作救卒方三卷。隋志作

  • 卷第一(并序)

      夫觉海无涯。慧境圆照。化妙域中。实陶铸于尧舜。理擅系表。乃埏埴乎周孔矣。然道大信难。声高和寡。须弥峻而蓝风起。宝藏积而怨贼生。昔如来在世化震大千。犹有四魔蓄忿六师怀毒。况乎像季其可胜哉。自大法东渐。岁几五百。缘各信否。运亦崇替。正见者敷赞。邪惑者谤讪。至于守文曲儒。则拒为异教。巧言左道。则引为同法。拒有拔本之迷。引有朱紫之乱。遂令诡论稍繁讹孔炽。夫鹖旦呜夜。不翻白日之光。精卫衔石。无损沧海之势。然以闇乱明。以小罔大。虽莫动毫发。而有AA听。将令弱植之徒随伪辩而长迷。倒置之伦逐邪说而永溺。此幽涂

  • 卷第二

    ○明佛论晋宗炳  夫道之至妙。固风化宜尊。而世多诞佛。咸以我躬不阅遑恤于后。万里之事百年以外。皆不以为然。况复须弥之大。佛国这伟。精神不灭。人可成佛。心作万有。诸法皆空。宿缘绵邈亿劫乃报乎。此皆英奇超洞理信事实。黄华之听岂纳云门之调哉。世人又贵周孔书典。自尧至汉。九州华夏曾所不暨。殊域何感汉明。何德而独昭灵彩。凡若此情又皆牵附。先习不能旷以玄览。故至理匪遐而疑以自没。悲夫。中国君子明于礼义。而闇于知人之心。宁知佛之心乎。今世业近事谋之不臧。犹兴丧反之。况精神我也。得焉则清升无穷。失矣则永坠无极。

  • 卷第三

    ○宗居士炳答何承天书难白黑论○孙绰 喻道论  或有疑至道者。喻之曰。夫六合遐邈庶类殷充。千变万化浑然无端。是以有方之识各期所见。鳞介之物。不达^2□壤之事。毛羽之族。不识流浪之势。自得于窞井者则怪游溟之量。翻翥于数仞者。则疑冲天之力。缠束世教之内。肆观周孔之迹。谓至德穷于尧舜。微言尽乎老易。焉复睹夫方外之妙趣。冥中之玄照乎。悲夫章甫之委裸俗。韶夏之弃鄙俚。至真绝于漫习。大道废于曲士也。若穷迷而不迁者。非辞喻之所感。试明其旨。庶乎有悟于其间者焉。  夫佛也者体道者也。道也者导物者也。应感顺通无为而无

  • 卷第四

    ○颜光禄延之难达性论  夫两仪既位。帝王参之。宇中莫尊焉。天以阴阳分。地以刚柔用。人以仁义立。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灵。三才同体相须而成者也。故能禀气清和神明特达。情综古今智周万物。妙思穷幽赜制作侔造化。归仁与能是为君长。抚养黎元助天宣德。日月淑清四灵来格。祥风协律玉烛扬晖。九谷刍豢陆产水育。酸咸百品备其膳羞。栋宇舟车销金合土。丝纻玄黄供其器服。文以礼度娱以八音。庇物殖生罔不备设。夫民用俭则易足。易足则力有余。力有余则志情泰。乐治之心于是生焉。事简则不扰。不扰则神明灵。神明灵则谋虑审。济治之务

  • 卷第五

      善哉向生之言。曰天者何。万物之总名。人者何。天中之一物。因此以谈。今万物有数而天地无穷。然则无穷之变。未始出于万物。万物不更生。则天地有终矣。天地不为有终。则更生可知矣。  寻诸旧论。亦云。万兆悬定群生代谢。圣人作易已备其极。穷神知化穷理尽性。茍神可穷有形者不得无数。是则人物有定数彼我有成分。有不可灭而为无。彼不得化而为我。聚散隐显。环转我无穷之涂。贤愚寿夭还复其物。自然相次毫分不差。与运泯复不成不知。遐哉邈乎。其道冥矣。天地虽大浑而不乱。万物虽众区已别矣。各自其本祖宗有序。本支百世不失其旧

  • 卷第六

      晋义熙之年。如闻江左袁何二贤。并商略治道。讽刺时政。虽未睹其文意者。似依傍韩非五蠹之篇。遂讥世之阙。发五横之论。而沙门无事猥落其例。余恐眩曜时情。永沦邪惑。不胜愤惋之至。故设宾主之论。以释之。  有东京束教君子。诰于西鄙傲散野人曰。仆曾预闻佛法冲邃。非名教所议。道风玄远非器像所拟。清虚简胜非近识所关。妙绝群有非常情所测。故每为时君之所遵崇。贵达之所钦仰。于是众庶朋契雷同奔向。咸共嗟咏称述其善云。若染渍风流则精义入微。研究理味则妙契神用。澡尘垢于胸心。脱桎梏于形表。超俗累于笼樊。邈世务而高蹈。

  • 卷第七

      见足下高谈夷夏辩。商二教条勒经旨。冥然玄会妙唱善同。非虚言也。昔应吉甫齐孔老于前。吾贤又均李释于后。万世之殊涂同归于一朝。历代之疑争怡然。于今日赏深悟远。蠲慰者多。益世之谈莫过于此。至于各言所好。便复肝胆楚越不知甘苦之方。虽二而成体之性必一。乃互相攻激异端遂起。往反纷频斯害不少惜矣。初若登天。光被俗表。末如入渊明夷辉沦。夫导师失路则迷涂者众。故忘其浅昧。遽相牵拯。今先布其怀未陈所恨。想从善如流者不惜乖于一往耳。山川悠远良话未期。聊寄于斯以代暂对情。旗一接所释不浅。朱昭之白。夫圣道虚寂故能圆应

  • 卷第八

      夫大千遐邈万化无际。尘游梦境染惑声华。缘相增霭奚识明政。由淳风漓薄。使众魔纷竞矣。若矫诈谋荣必行五逆。威强导蒙必施六极。虫气霾满致患非一念。东吴遭水仙之厄。西夷载鬼卒之名。闽薮留种民之秽。汉叶感思子之歌。忠贤抚叹民治凌歇。揽地沙草宁数其罪。涓流末学莫知宗本。世教讹辞诡蔽三宝。老鬼民等咏嗟盈路。皆是炎山之煨烬。河洛之渣糁。沦湑险难。余甚悼焉。聊诠往迹庶镜未然。照迷童于玄乡。显妙趣于尘外。休风冥被彼我情判。岂是言声所能摅写。○禁经上价是一逆  夫玄籍云舒贯空有之美。圣贤功绩何莫由斯。实学者之渊海

  • 卷第九

      夫神道冥默。宣尼固已绝言。心数理妙。柱史又所未说。圣非智不周近情难用语远故也。是以先代玄儒谈遗宿业。后世通辩亦论滞来身。非夫天下之极虑。何得而详焉。故惑者闻识神不断。而全谓之常。闻心念不常而全谓之断。云断则迷其性常。云常则惑其用断。惑其用断惑。因用疑本谓在本可灭。因本疑用谓在用弗移。莫能精求。互起偏执。乃使天然觉性自没。浮谈。  圣主禀以玄符御兹大宝觉。先天垂则观民设化。将恐支离诡辩构义横流。微叙繁丝伊谁能振。释教遗文其将丧矣。是以着斯雅论。以弘至典绩。早念身空栖心内教。每餐法音用忘寝食。而

  • 卷第十

      位现致论要当有体。欲谈无佛应设宾主。标其宗旨辩其短长。来就佛理以屈佛理。则有佛之义既踬。神灭之论自行。岂有不求他意。妄作异端。运其隔心鼓其腾口。虚画疮疣空致诋呵。笃时之虫惊疑于往来。滞甃之鼁河汉于远大。其故何也。沦蒙怠而争一息。抱孤陋而守井干。岂知天地之长久溟海之壮阔。孟轲有云。人之所知不如人之所不知。信哉。观三圣设教。皆云不灭。其文浩博难可具载。止举二事试以为言。祭义云。惟孝子为能飨亲。礼运云。三日斋必见所祭。若谓飨非所飨。见非所见。违经背亲言诚可息。神灭之论朕所未详。○庄严寺法云法师与公

  • 卷第十一

      元嘉十二年五月五日。有司奏。丹阳尹萧暮之上言称。佛化被于中国已历四代。塔寺形像所在千计。进可以系心。退足以招劝。而自顷世以来。情敬浮末。不以精诚为至。更以奢竞为重。旧宇颓阤曾莫之修。而各造新构以相跨尚。甲地显宅于兹殆尽。林竹铜彩靡损无极。违中越制宜加检裁。不为之防流遁未已。请自今以后。有欲铸铜像者。悉诣台自闻。兴造塔寺精舍。皆先诣所在二千石。通发本末。依事列言本州。必须报许。然后就功。其有辄铸铜制辄造寺舍者。皆以不承用诏书。律论铜宅材瓦悉没入官。奏可。是时有沙门慧琳。假服僧次而毁其法。着白黑

  • 卷第十二

      余所撰弘明。并集护法之论。然爰录书表者。盖事深故也。寻沙门辞世爵禄弗縻。汉魏以来历经英圣。皆致其礼莫求其拜。而庾君专威妄起异端。桓氏疑阳继其浮议。若何公莫言则法相永沉。远上弗论则僧事顿尽。望古追慨。安可不编哉。易之蛊爻。不事王侯。礼之儒行。不臣天子。在俗四民尚有不屈。况弃俗从道。焉责臣礼。故不在于休明而频出于季运也。至于恒标辞略远公距玄。虽全已非奇。然亦足敦励法要。日烛既寤俗之谈。予作三檄亦摧魔之说。故兼载焉。○与释道安书 习凿齿  兴宁三年四月五日。凿齿稽首和南。承应真履正明白内融。慈训兼

  • 卷第十三

      三自归者。归佛归十二部经归比丘僧。过去见在当来三世十方佛。三世十方经法。三世十方僧。每礼拜忏悔。皆当至心归命。并慈念一切众生。愿令悉得度脱。外国音称南无。汉曰归命。佛者汉音曰觉。僧者汉音曰众。五戒一者不杀。不得教人杀。常当坚持尽形寿。二者不盗。不得教人盗。常当坚持尽形寿。三者不淫。不得教人淫。常当坚持尽形寿。四者不欺。不得教人欺。常当坚持尽形寿。五者不饮酒。不得以酒为惠施。常当坚持尽形寿。若以酒为药。当权其轻重。要于不可致醉。醉有三十六失。经教以为深诫。不杀则长寿。不盗则常泰。不淫则清净。不

  • 卷第十四

      沙门竺道爽。敢告太山东岳神府及都录使者。盖玄元创判二仪始分。上置璇玑则助之以三光。下设后土则镇之以五岳。阴阳布化于八方。万物诞生于其中。是以太山据青龙之域。衡霍处诸阳之仪。华阳显零班之境。恒茷列幽武之宾。嵩峙皇川之中。镇四渎之所坟皆禀气运实无邪之秽。神道自然崇正不伪。因天之覆顺地之载。敦朴方直澹然玄净。进道四运之端。退履五教之精。内韬通微之资。外朗道德之明。上达虚无下育苍生。含德潜通无遐不彻。游步九崖翱玄阙。故能形无正始呼吸阴阳。握揽乾坤推步八荒。夫东岳者。龙春之初清阳之气。育动萌生王父之位

技术支持: 遥阳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