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僧若讷曰】上明生善。今明灭恶。造作定业。不可逃避。行般若故。易重为轻。大论云。先世重罪。应入地狱。以行般若故。现世轻受。譬如重囚应死。有势力护。则受鞭杖而已。 【陈雄曰】持此真经。有弥天功德。为天人所恭敬供养宜矣。今且为人所轻贱何也。盖是人前生罪业深重。当堕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道。永无出期。以今生持经之功。止为人轻贱骂辱而已。则前生罪业为之销除。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疏钞曰】言灭度一切众生已者。时中妄想。取舍人我。贪嗔嫉妒。一切不善心。即是一切众生。以无我心。将忍辱以降伏。令邪恶不生。即是灭度一切众生已。已。即尽也。言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即烦恼妄想。取舍贪嗔。一切不善心。本自不有。因贪财色。恩爱情重。方有此心。今既知觉。以正智而灭之。亦不可见实有灭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日月殊光如来解曰】言肉眼者。照见胎卵湿化。色身起灭因缘也。言天眼者。照见诸天宫殿。云雨明暗。五星二曜。旋伏因缘也。言慧眼者。照见众生慧性深浅。上品下生。轮回托阴因缘也。言法眼者。照见法身遍充三界。无形无相。尽虚空。遍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自在力王如来解曰】此虽如是布施。只是有碍之宝。不是无为清净功德。是故如来不说多也。若有菩萨。以卢舍那身中七觉菩提。持斋礼赞。从其心灯。化生功德。不生不灭。坚如金刚。乘香花云。入无边界。起光明台。供养十方一切诸佛。此是无为功德见性之施。化为菩萨。颂曰。广将七宝持为施。如来不说福田多。若用心灯充供养。威光遍照满娑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陈雄曰】色身者。三十二相也。具足者。无一而亏欠也。备三十二行而具足是相。三十二行。法身中有之。欲见法身如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足矣。岂应见于具足色身也哉。 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陈雄曰】坛经云。皮肉是色身。华严经云。色身非是佛。观此则知肉身无如来。殊不知有生如来存焉。知色身非法身。殊不知有妙色身存焉。华严经又云。清净妙色身。神力故显现。曰妙色身。则现一切色身三昧。便是法身如来。即非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李文会曰】心既清净。语默皆如。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张无尽云】非法无生谈空。非人无以说法。此谓不同生灭之心。有法可说也。若有以灭心在而说法者。是教一切人不能得见自性。谓之谤佛。但无生灭心。方可说法。 【川禅师云】是即是大藏小藏从甚处得来。颂曰。有说皆为谤。无言亦不容。为君通一线。日出岭东红。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王日休曰】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者。谓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此分与第七分大概同。于此再言者。为续来听者说也。佛言如是如是者。盖深许其言之当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少法可得者。谓性中无有少法可得。无有所得。则荡然空空。是不可以形相求。不可以言说求也。但说名为无上正等正觉而已。 【陈雄曰】坛经云。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既无一法可得。宁须有菩提可证耶。我佛无得无证。无名可名。是以强名曰阿耨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六本皆作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然此所谓是法。乃真性也。真性岂可谓之法哉。强名曰法耳。上自诸佛。下至蠢动含灵。其真性一同。故云平等。无有高下。谓色身则有高下。真性则无高下也。 【谢灵运曰】结成菩萨义也。人无贵贱。法无好丑。荡然平等。菩提义也。 【肇法师曰】明此法身菩提。在六道中亦不减下。在诸佛心中亦不增高。是名平等。无上菩提。 【真武说报父母恩重经云】物不能平物。惟水不动。则可以平物。物不能等物。惟权衡之公。则可以等物。平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疏钞云】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山王。上至□利天。下至昆仑际。若有时七宝如须弥山高。持用布施。获福不可知数。问。还有过此福者不。下文答。 【僧微师曰】佛召云。须菩提。且如一四天下。则有一须弥山。若据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百亿须弥山。是众山之最。故言山王。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疏钞云】若于无住般若。受持真四句偈。及书写诵念。为他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僧若讷曰】如来虽设法施。广度众生。而不作是念。故诫云。汝等勿谓也。莫作是念者。重诫也。度无度相。能所一如。故论偈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李文会曰】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不见有众生可度。又云。谓诸众生起无量无边烦恼妄想。于一切善恶凡圣等见。有取舍分别之心。迷情盖覆菩提之心。佛出于世。教令觉悟。降六贼。断三毒。除人我。若能了悟人法二空。无诸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净。更不停留纤毫滞碍。即是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王日休曰】如来。谓真佛也。第五分已言此意矣。于此再言者。为续来听者说。故兼及转轮圣王之说也。 【李文会曰】空生疑谓众生是有。可他成圣。法身不无。可以妙相而见妙也。 【川禅师云】错。颂曰。泥塑木雕缣彩画。堆青抹绿更装金。若言此是如来相。笑杀南无观世音。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六祖曰】世尊大慈。恐须菩提执相之病未除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此一分经。总是四章。原佛之意。初则反其辞而语须菩提曰。汝若作是念。如来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次则正其辞而谓之曰。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下文亦然。初则反其辞而语须菩提曰。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六祖曰】通达一切法。无能所心。是名为忍。此人所得福德。胜前七宝之福。 【李文会曰】知一切法无我者。一切万法。本来不生。本来无我相。所得功德。即非七宝布施等福所能比也。得成于忍者。既知人法无我。则二执不生。成无生忍。此乃胜前七宝布施菩萨。夫万法本来无性。皆因自己之所显发。且如眼对色谓之见。耳对声谓之闻。见闻是根。色声是尘。色声未对之时。我性常见常闻。未曾暂灭。色声相对之时。我性未曾暂生。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疏钞云】佛言。若有人言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即不解佛意也。何故。只如众生妙性。还有来去坐卧否。众生亦如是。如来亦如是。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住寂灭。若有动者。即云不解所说义。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疏钞云】如来者。来而无来。去而不去。住而不住。非动非静。上合诸佛。下等群生一性平等。故号如来。 【王日休曰】此分三言如来。皆谓真性佛也。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者。真佛无相。故不可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王日休曰】微尘众。盖谓微尘如此之多也。须菩提既答佛言甚多。又呼世尊而自问云。何以故者。谓彼微尘众。何故甚多乎。又自答云。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盖谓真性为实有。则不可说。而此微尘众非实有。故佛说之。是其可说。皆为虚妄。唯真性为真实。故不可说。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通王如来解曰】佛言此四句等之相。只见其性。不见其相。叠前三遍再说者。是佛分别弃身见性之义也。颂曰。佛说我见众生见。为观其性不观身。破相取空归寂灭。脱除枷锁出迷津。 【王日休曰】我见者。谓其见识以为实有我也。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者。谓其见识以为实有人有众生有寿者也。此言无此四者之见识。谓真性中皆无此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法常满如来解曰】缘此经根本。以破相为宗。了空为义。迷性布施。皆不证真。能识四句涅槃之门。演说法身如如不动。观有为法。同于梦幻。若作此见教化众生。胜彼所用七宝布施之福也。颂曰。此经彼相依空寂。劝持四句最为尊。佛断有为六种错。齐心归信涅槃门。 【王日休曰】无量。在西土亦为数名。梵语阿僧祇。此云无央数。亦为数名。此二者之为数。但积数至多。然后至此。此言无量无央数者
自如是我闻起。至信受奉行止。除界分计五千一百七十六字。界分计二百七十三字。集注计七万一千九百一十八字。签目一千八百三十七字。原序四百八十一字。新序三百六十一字。总共计八万零零四十六字。 释迦文佛说大般若经六百卷。外有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小品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其金刚般若经。前后凡六译。后秦鸠摩罗什所译即此本。以其盛行于世也。后魏流支译。陈真帝译。隋笈多译。唐元奘所译。在大般若经内。第五百七十七卷。其次净义译。所译之经。具在藏经内。教传震旦。三藏法师以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