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

重庆市公益事业发展研究会主办

传经颂典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阴为病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利者,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霍乱

  • 辨阴阳易阐煮劳复病证并治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  烧裩散方  右取妇人中裩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裩当烧灰。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苦寒) 栀子十四枚(掰,苦寒) 豉一升(绵裹,苦寒)  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复令

  •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目闰 。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

  •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 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尔。设利者,为大逆。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译文  在春夏季节,适宜发汗,这是汗法使用的一般原则。  大凡发汗,最好须让病人手足及全身都有汗,并当微

  •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此一卷,第十七篇,凡三十一证,前有详说。译文  发汗过多,导致阳气外亡而谵语的,不可攻下,可用柴胡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和解少阳,使邪气得散,经气得畅,津液得通,则疾病可愈。腹中饥却口不能食,多么难受,但不可吐就决不能吐。

  • 辨不可吐

      合四证,已具太阳篇中。

  • 辨可吐

      大法,春宜吐。  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译文  就一般的治疗原则而言,春季宜使用吐法。  凡是使用涌吐的汤药,药已愈病就应停止服药,不必要服完一剂药。  症见胸中郁闷疼痛,想让人按压胸部,按后反而有痰涎唾出,腹泻一日十余次,脉象反迟,寸口脉微滑,这是实

  •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咽中闭寒,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

  •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大法,秋宜下。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宜下之,与大承气汤。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

  •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

      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证,前三阴三阳篇中,悉具载之。  此以下诸方,于随卷本证下虽已有,缘止以加减言之,未甚明白,似于览者检阅未便,今复校勘,备列于后: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 桂枝二两(去皮) 麻黄*三两(去节)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余依前法。  桂枝加附子汤方

  • 素问·上古天真论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

  • 素问·生气通天论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

  • 素问·金匮真言论

      黄帝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

  • 素问·阴阳离合论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

  • 素问·阴阳别论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

技术支持: 遥阳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