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巾帼风采 | 把“幼儿园”开进养老院时间:2025-06-26 发稿时间:2025-06-25 11:24:00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邹倜然 通讯员 方成 6月8日上午,一群特别的“80后”——平均年龄超80岁的老人,在浙江省诸暨市姚江镇福康养老院内迎来了“毕业典礼”。 这群“80后”都是老年幸福课堂的学员,志愿者展示的一幅幅色彩斑斓、充满创意的艺术画作就是他们的“毕业作品”。 诸暨浣东街道的幼儿园老师傅金萍是这群“80后”的老师,也是“80后大大班”的发起人。6年间,这个特殊的班级单次活动人数从10人增长到了50人,参与人数总计约1500人。 “80后大大班” 为什么要办“80后大大班”?傅金萍告诉记者:“我曾经因为国家的资助改变了命运,所以一直想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1997年出生的傅金萍,家中有姐妹二人,母亲常年身体不好,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 “小学二年级时,班主任侯老师来家访,了解情况后帮我减免了学杂费,还申请了补助。从那时开始,我人生每个重要阶段,都受到了社会的帮助,一直到完成大学学业。”傅金萍回忆说。 2018年大学毕业后,傅金萍成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开始接触志愿服务。“有次带着孩子们去养老院做活动,发现留守的爷爷奶奶其实很孤独。”这次探访养老院的经历让傅金萍意识到,留守老人更需要精神生活的阳光。 于是,她决定将幼儿园的教学经验“移植”到养老院。“小朋友需要启蒙,‘老顽童’也该有自己的课堂。幼儿园大班是6周岁,爷爷奶奶就像老小孩一样,就叫‘大大班’。”傅金萍想到了给老人们上课。 姚江镇福康养老院院长陈华夫很支持傅金萍的想法,主动提供了活动场地。这家养老院也因此成了“80后大大班”的大本营。 每天盼着傅老师来 2018年8月下旬,傅金萍带着几盒彩泥、一摞A4纸和自编的手指操教程,在福康养老院食堂支起了一张课桌,“80后大大班”公益课堂正式开班。 “第一次上课,这里只有一张小会议桌,最初的学生只有10位老人,最大的98岁,最小的也已76岁。”傅金萍回忆说。 当傅金萍拿出打印好的简笔画让老人涂色时,俞寿桥爷爷握着彩铅的手直发抖:“囡囡,这是我第一次画画,你教教我该怎么画。” 在傅金萍的带动下,课堂逐渐成为老人们的“精神充电站”。“老班长”周金花从最初的羞涩到主动“组团”上课;80多岁的陈春花奶奶,每次上课时还把自家种的黄瓜、茄子带给志愿者们。这些变化让傅金萍更加确认:老人和孩子一样,需要被看见、被肯定。 “老人们特别喜欢傅金萍的课堂。”陈华夫见证了院内老人的蜕变,“以前他们要么在房间发呆,要么围在一起打牌,现在每天盼着傅老师来。”在陈华夫看来,傅金萍的课堂给老人们带来了精神的滋养。 “用生命影响生命” 6年间,傅金萍的志愿团队从“光杆司令”发展到了15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医生、护士、教师、大学生,还有老人家属。 28岁的陈佳杰在杭州当老师,偶然到福康养老院参加志愿活动后被深深触动。现在,每逢节假日她都会带着妈妈、妹妹一同来诸暨参与志愿活动。 在诸暨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当医生的丈夫陈旭康是傅金萍最坚定的支持者。从最初帮忙搬桌椅、淘二手课桌,到如今带着医院的同事一起为老人讲解养生知识,他见证了妻子的坚持:“一开始我也不理解,后来发现这些老人看到她时眼睛会发光,有位奶奶还拉着她的手说‘你比亲孙女还亲’。那一刻,我突然懂了,这不仅是志愿服务,更是用生命影响生命。” 傅金萍团队的志愿服务范围还在扩大。他们一有机会就和周边的村子对接,在农村大礼堂、爱心食堂或者党群文化服务中心上课,让更多的老人感受“80后大大班”的欢声笑语。 怀孕期间,傅金萍依然坚持每周下乡给老人们上课。“等孩子出生后,我想带着一起来做志愿活动。”在傅金萍看来,爱和善良,是最好的胎教。 来源:中国青年网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