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

重庆市公益事业发展研究会主办

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我市加快构建全覆盖高品质养老服务体系
详细内容

我市加快构建全覆盖高品质养老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将养老服务作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的重要结合点,连续4年纳入市级重点民生实事高位推进,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全市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突出“可及性”

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一是全局谋划、合理布点促进便利化。出台《重庆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实施方案》,按照一街道一中心、一社区一站点原则,全市建成街道养老服务中心22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2912个,覆盖率均提高到100%,城市社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养老服务。二是建管分离、公私合营加快连锁化。推行机构建中心带站进家庭可持续社会化运作模式,支持养老机构等社会化企业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为枢纽,带动辖区6—1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延伸专业化服务到社区、进家庭,打造中心带站联合体162个,整合社区养老服务站1513个,推动形成街道社区一网覆盖、一体服务联网运营模式。三是升级服务、增项提标推进品质化。突出社区居家养老普惠功能,在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设置生活照料、托养护理等功能区域,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等35项基本社区服务,并依托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提供线上线下居家养老服务,开展助餐、助浴、助医三助行动,全市设置助餐点1245个、助浴点559个、助医点803个,今年累计助餐60.8万人次、助浴4万人次、助医15.6万人次。

突出“公平性”

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

一是打造区县集中照护平台。出台《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工程实施方案》,围绕农村失能老年人刚性护理需求,建成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机构60个、护理型床位8000余张,配备照料护理人员1826名,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等12项专业化照护服务,确保每个区县至少有1个失能集中照护机构,实现有意愿入住失能特困人员应护尽护二是打造农村集中供养+社会养老平台。加快完善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成乡镇养老服务中心676个、设置村级互助养老点7749个;深入开展乡镇敬老院热水供应常态化、生活寝具标准化、卫浴空间适老化”“三改行动,改造升级乡镇敬老院529家,支持万州、武隆、垫江等25个区县316家乡镇敬老院开展公建民营改革试点,平均服务项目从13项增至46项,入住率从45.8%增长至68.3%,实现农村特困人员应养尽养三是打造邻里互助养老平台。探索推行农村四有五助互助养老模式,实现每个村有一个互助养老点、有一个人定岗服务、有一支志愿队伍、有一套结对帮扶机制,开展集中助餐、流动助医、定点助乐、智慧助急、上门助养等五助服务,今年以来已累计提供服务50余万次,基本实现农村老年人应助尽助

突出“普惠性”

积极拓展养老服务多层次供给

一是探索基本养老服务,促进人人享有完善高龄津贴和经济困难高龄失能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每年为70余万名高龄老年人发放津贴6.3亿元、为6.24万余名困难老年人发放服务补贴1.5亿元。试行基本养老服务,探索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支持主城中心区试点推进家庭养老床位1500张,为居家老年人提供适老化、智能化、专业化家庭照护服务。二是发展普惠养老服务,推动人人可及开展普惠养老院建设专项行动,在主城新建成区规划布局157块社区嵌入式普惠养老用地,出台建设补贴政策,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嵌入式普惠养老机构420家,新增普惠养老床位3.78万张。健全普惠养老价格形成机制,以全市平均养老金为基准,制定普通老年人可承受的普惠养老服务价格标准,较平均市场价格低50%左右,吸引老年人入住普惠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达69%三是延展多元养老服务,力争人人可选推进适老化改造,市级财政预算1000万元支持5000户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支持1354对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协作发展,建立医养结合机构155家,医养结合床位4.51万张。推进康养产业发展,支持綦江横山等7个康养小镇建设,打造5个森林康养示范区域,培育5个养老产业集聚区。

突出“安全性”

持续推进养老服务规范化发展

一是强化安全监管,促进老有所安建立养老机构定期安全体检和等级评定制度,依法关停21家、取缔18家,评出四星级以上养老机构20家。完善养老服务入院评估和动态评估机制,连续5年为养老机构购买综合责任保险,减少养老机构纠纷1309起,保险赔付1469万余元。二是强化金融监管,确保资金安全。颁布《重庆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在全国率先立法明确养老机构收取保证金或者押金等预付款不得超过月均费用的6倍,建立全国首个养老机构预付款专户管理平台,349家养老机构、1.6亿元押金保证金纳入专户管理。三是强化人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试点开展养老机构与高职院校定向培养机制,目前,全市38个院校和联合办学点开设了护理、养老等相关专业,每年输送1.7万名毕业生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完善市、区县、机构三级培训体系,组织推进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等竞赛活动,2020年推荐4名选手在全国大赛中获得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养老服务人才技能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部分机构已基本形成“80后高管、90后中层、00后一线的人才梯次结构。

本文来源:养老服务处

技术支持: 遥阳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