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

重庆市公益事业发展研究会主办

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青春光彩夺目
详细内容

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青春光彩夺目

时间:2022-05-06     作者:重庆公益网【转载】

【青年讲述】

  航天青年讲述总书记回信带来的鼓舞与激励——

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青春光彩夺目

 

  编者按

  “五四”青年节之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回信。在信中,总书记回忆起9年前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青年科研人员交流的情景,高度肯定了9年来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的精神风貌,并对广大青年奋发进取、建设航天强国提出热切期望。

  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是航天青年们收到的最为珍贵的节日礼物,也是对全国青年激扬青春力量、创造无悔人生的深情勉励。我们邀请5位航天青年代表,讲述他们的梦想、激情与志向,并请两位航天总师撰文畅谈学习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深切体会。

 

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青春光彩夺目

3月27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撤离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图为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在实时监控天舟二号撤离情况。新华社发

  航天报国 笃志追梦砺青春

  讲述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空间站机械臂控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 梁常春

  在空间站组装建造准备工作如火如荼的关键时刻,读到习近平总书记给广大航天青年的回信,我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从踏进航天大门的那一刻起,我便立志以青春之我报效航天、报效祖国。航天领域的工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每次重大任务的实施都是全新的挑战。从空间站机械臂项目的最初论证,到后来担任控制系统负责人、参与在轨任务飞控,一路的“摸爬滚打”推动着我快速成长。目前,核心舱机械臂已经完美地完成了舱表爬行巡检、辅助航天员四次出舱作业、转位货运飞船试验等重大任务。

  为了确保空间站飞控任务万无一失,我春节即投入工作,连续奋战,核对注入指令上千条,对关键飞行程序数易其稿,与团队一起圆满完成了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任务。看着机械臂在轨成功运作,仿佛看到自己的手臂伸向太空,托举起心里火热的航天梦。

  空间机器人在航天领域的工程应用算是“新鲜事”。面对时间紧、任务重、技术跨度大等困难,我和团队积极制定空间机器人设计规范、仿真分析指南、设计参数数据库等,大大提高了研制效率。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挑战,大家总是迎难而上、集智攻关。正是依靠这样的团队,几年时间里,空间机器人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团队也获得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等省部级平台的批复建设,获得研发项目和专利数十项。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青年默默奉献、拼搏进取。我会自觉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国家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航天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奉献青春力量。

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青春光彩夺目

4月2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四维01/02两颗卫星发射升空。新华社发

  这条路上 彩虹与风雨共生

  讲述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 刘秉

  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回信了!一字一句,都让我深感温暖与振奋。

  作为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团队的一员,我有幸参与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攻关,亲身经历了长征五号、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成功首飞。然而,科学探索的道路从来不是坦途,彩虹与风雨并存,鲜花与荆棘共生。正是战胜了一次次考验、闯过了一道道难关,中国航天才不断迎来更大辉煌。

  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任务中,由于涉及系统多、操作复杂,大家挑灯夜战,开展了十几次交流讨论,制定了900多条故障预案,终于确保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在科研过程中,我们团队逐渐掌握了一大批自主核心关键技术,使我国火箭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我深深感受到,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们,有了祖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广大青年才有了这样广阔的发展平台。

  今年,我们将按计划执行空间站建造等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在新的起点上,我们会牢记总书记嘱托,继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在老一辈航天人打下的坚实基础上,敢打硬仗、吃苦耐劳,勇于担当航天强国使命,奋力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将青春活力融入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伟大征程中。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

  讲述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羲和号”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 尤伟

  一遍遍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给航天青年的回信,越读,越是心潮澎湃。总书记在信中提到了“羲和”,这尤其让我感到自豪。作为研制队伍的一员,我全程参加了“羲和号”卫星的关键技术攻关、研制和发射任务,为我国太阳探测卫星成功实现“零的突破”贡献了一份力量。

  “羲和号”是国际首颗实现空间太阳Hα波段探测的卫星,新研产品多、技术攻关难度大,我们用无数昼夜的艰辛付出,换来了任务的圆满成功。

  为保证在轨高精度的对日指向,卫星首次采用了基于磁浮控制的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简称“双超”)平台新技术,控制力输出精度极高。

  午夜至凌晨是我们开展试验的“黄金时间”,因为这时最可能避免外界环境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虽然昼夜连轴转,但大家都毫无怨言。经过半个月连续奋战,试验顺利完成,各项指标达到预期。此时,我们真切体会到了在航天员大队流传的一句话:“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真谛。”

  经过这次磨砺,我深深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抱着“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决心,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角力,才能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今天,我国太阳空间探测的序幕已经拉开,未来的任务更加充满挑战。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传承老一辈航天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中无私奉献,在“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极致追求中精益求精,在“以航天梦托举中国梦”的远大理想中攻坚克难,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绽放青春光彩。

  播撒种子,“种”出原始创新

  讲述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嫦娥四号探测器热控分系统主任设计师 陈建新

  仔细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的回信,我深受鼓舞。总书记希望我们航天青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而这,正是我们航天热控团队的坚定志向。

  为保证航天器的高可靠工作,航天热控团队付出了大量心血。比如,嫦娥四号作为人类首个月背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的航天器,在任务研制中,面临着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昼夜温差达330℃的热环境考验;地形崎岖多山,又带来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作为热控主任设计师,我和热控团队以核心技术为抓手,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某温差电池与月球重力驱动两相流体回路耦合的热电高效利用技术体系,解决了嫦娥四号在极热极寒条件下的“月背生存难题”,支撑探测器在国际上首次获取了月背月壤的昼夜温度,为后续月球探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嫦娥五号和火星探测器上,热控系统也提出并实现了多项新技术,为我国深空探测技术系统添砖加瓦。

  行星际探测相对月球探测来说,领域更新,未知环境更复杂。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期待与要求,埋头苦干、从点滴做起,勇于播撒创新的种子,培育出我们自己的原始创新。目前我们完成了关键技术攻关,初战告捷,团队正紧张有序地开展工程研制工作,矢志为我国航天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从航天新兵向航天尖兵迈进

  讲述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运载火箭控制系统工程组组长 李刚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作为见证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的一线航天青年,我倍感荣幸和欣喜,不禁回想起了我和中国航天的故事。

  第一次知道中国航天,是小学五年级时。那时的我从电视上收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为人类探索浩瀚宇宙的壮举激动不已。杨利伟手中挥舞的五星红旗,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

  2016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循着少年时的初心,来到了儿时梦想的地方,入职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成为素有“金牌火箭”之称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团队中的一员。

  我渐渐认识到,纵向来看,火箭上任何一个小设备的诞生都有复杂的过程,而我设计经验不足,对单机了解不够,原理不清楚;横向来看,火箭是系统工程,需要多系统协调合作,而我对各专业理解不足,掌握不全面。

  我暗下决心,必须提高自身“单兵”能力,从航天新兵转变为航天尖兵。

  从此,我废寝忘食地学习,抓住一切机会充实自己,像游戏里的主人公,每天都在不断“刷经验,涨级数”,慢慢地在航天这个训练场中成长为一名“能力者”。目前,我已承担起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改进设计工作,发射任务的连续圆满成功,让“金牌火箭”这张名片焕发新的光彩。

  5年多来,我跟随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扎根西昌,共同成长。2020年6月23日,我国第三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圆满成功,那是我无比自豪的时刻。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前行,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一份光和热。


技术支持: 遥阳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