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

重庆市公益事业发展研究会主办

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爱心城市汇聚大爱暖流 幸福威海理念深入人心
详细内容

爱心城市汇聚大爱暖流 幸福威海理念深入人心

时间:2014-04-21     作者:重庆公益网【转载】

爱心城市汇聚大爱暖流 幸福威海理念深入人心

日期:2014年4月21日 15:41

2014年04月21日  凤凰公益

 

  在全国率先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低保制度保障范围,在全省率先将“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保障制度……2014年威海市以解决实际困难为着力点,新年伊始就倾情推出了社会救助、福利养老、社区建设、慈善事业等方面28项民政大事表,在全市民政干部职工的细心呵护中,为市民幸福加码,使全省第一个“爱心城市”又汇聚起一股股大爱的暖流,在“幸福威海”的建设中传递着正能量,实现了民政工作的新突破。

  “民生工作就是要体现“民”字特色,必须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要通过创新来服务更多的群体,为百姓生活的更多层面带去便利,为社会带来更多活力。要结合当前全面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地实现思想理念、工作机制、服务内容等的创新,使大爱威海的理念深入人心。”威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述涛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吐露他的心声。

  让社会救助网织得更密

  “真没想到,政府给我们的钱又多了200元。”在环翠区环翠楼街道办事处胜利社区低保户孙树春家中,他一个劲地拉着我们的手高兴地说。由于自己身患多种疾病,常年离不开药。女婿患病去世,女儿仅靠打零工生活,家里欠下了不少外债。自从他享受到城市低保以来,补助标准每年都在提高。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他不仅树立了生活的信心,一家人的基本生活也得到了保障,他感谢党和政府对他生活的关心。

  和孙树春一起感受到这种温暖的家庭远不止于此。威海市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编织的救助网,不仅缓解了他们的困境,也提升了他们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自201411日起,威海市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进行再度调整,威海各市区(含高区、经区、临港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450元调整为50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2600元调整为2800元;集中供养农村五保对象的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4500元调整为50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2700元调整为3200元。提标扩面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标准已经多年位居全省的前列。

  去年,威海市率先开展了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得到民政部的表彰。今年,威海市又全面提高救助资格认定的准确性,在科学认定救助申请对象的经济状况的基础上,考虑家庭生活实际支出情况,把重病重残、支出型贫困、因突发事件陷入困境等特殊困难家庭的生活问题作为解决重点。出台了《威海市贫困外来务工人员保障办法》和《威海市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实施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贫困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低保保障范围。同时,按照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文件精神,已在环翠区开展试点探索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联合教育、房管、人社、审计等23个部门,共同对教育、住房、就业、医疗等救助政策进行整合规范、配套衔接,探索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四月底可以试运行。各类救助政策的有机整合、联合实施,实现了全市部门间救助信息的互联共享,为更多的困难市民提供及时高效的救助,实现了社会救助政策的全覆盖。

  在政府编织的救助网进行救助的同时,慈善救助也体现了社会的温暖和爱心,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更加温暖。

  49日,《威海国际慈善2014年度血友病患者救助项目实施方案》出台。即日起,凡具有威海市户口、经山东省血友病诊疗中心确诊并确定治疗方案,按规定程序治疗的血友病患者,可申请救助。此次救助资金来源于威海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股份有限公司在市慈善总会设立的“威海国际慈善爱心基金”。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威海市民政局、威海市慈善总会根据新的形势,大胆创新,出台了《威海市慈善总会企业个人冠名慈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降低了慈善捐赠门槛,搭建起了更加大众化、完全阳光透明的爱心平台。目前市慈善总会设立冠名基金17个,其中包括团体冠名基金4个,企业冠名基金5个,个人冠名基金6个,家庭冠名基金2个,总基金额达265.95617万元。只要符合慈善公益原则,基金完全按照捐赠者意愿使用,极大提高了慈善救助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此外,市直工信企业分会、市直商贸行业分会、商务分会、教育分会和卫生分会等5家慈善分会的设立,在一定范围内也加大了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全市76个镇(街)也全部成立了慈善分会,在2853个村(居)中设立慈善工作站1768个,余者全部建立慈善工作联系点,初步形成了四级联动的慈善组织网络。一些行动不便的贫困老年人和残障人士也享受到了中华慈善总会─LDS慈善会捐赠的轮椅、助行器,全市3岁至40岁聋人在“聋人遗传基因免费筛查项目”活动中前期进行了免费遗传基因和听力检测,下一步将开展聋人佩戴助听器、植入电蜗以及康复训练等救助工作,慈善救助为他们的生活大大提供了便利。

  在很多人看来,回家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然而,对于在街头流浪乞讨的人来说,却是一个心酸又充满期待的愿望。为给这些流浪街头的人圆一个回家的梦,威海民政人齐心协力行动起来,合力构架一张温情救助网,送流浪乞讨人员温暖返乡。今年三月,离家1044岁的河南流浪女宣迎春在威海发现以后,救助站工作人员多方寻找到她是河南许昌市鄢陵县张桥镇杨庄村人。经过了解,宣迎春嫁到该镇沙滩村,已与丈夫离婚,离家走失毫无音讯,家里人都以为她已经不在人世了,户口已注销,现在她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在新疆打工。救助站经过多方努力与其远在新疆的弟弟取得了联系。考虑到她的家庭状况特殊,救助站站长宋江红马上安排3名工作人员护送她踏上了返乡的路程,与弟弟得以团聚。这是威海市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一个镜头。今年,威海市建立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信息数据库,联合17部门下发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督导检查办法》,健全了快速发现和部门协调配合巡查机制,开展网络寻亲活动,在繁华地段、商场广场、景区等设置了大型救助引导牌、指引标识、求助电话等,随时对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及时救助;在媒体上发布动员社会力量提供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线索,可以随时拨打救助管理站24 小时热线电话。

  正在威海卫生学校就读的16岁的包月芹母亲过世较早,父亲生活不能自理,月芹只得与爷爷住在一起。今年4月开始,威海市儿童福利院赵堂娇院长成了月芹的“民政妈妈”,这是威海市民政干部开展联系孤儿,做好孤儿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的一个举措。全市10部门联合开展的“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行动,也让流浪未成年人顺利地回归了校园融入社会,健康地成长。

  早在两年前,威海市就对城乡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去年起又在全市实行了基本殡葬服务福利化政策,免费对象范围扩大到具有威海市户籍且死亡后不享受丧葬费补助的居民;尚未登记威海市户口的婴儿及威海市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儿童等群体。这在全省率先的惠民政策仅一年就免除了基本的殡葬费1047万元。

  让养老管护的服务更贴心

  411日上午10时,我们来到了位于环翠区的12349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现场我们看到,电话声此起彼伏,接线员正忙个不停。家住前进社区的丛鹤滋老人的求助电话接入12349 养老服务平台:“我家的水龙头漏水了, 我想找你们帮我修理一下水龙头。”工作人员于淼记下了老人的要求以及家庭地址。10 10 分,根据老人需求以及住址,工作人员于淼从系统中筛选出距离最近、服务最优的家政企业,派单上门服务。20分钟后家政服务人员到达老人家,开始进行修理水龙头。“3 小时之后,我们还要打电话回访老人了解服务情况,”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负责人孙晓华向我们介绍,“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助。搭建居家养老配合社区服务这样一个平台,整合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为辖区居民服务,是我们的初衷。”孙晓华表示,回访内容将作为对家政企业的评估,采取优胜劣汰机制,分数低的家政企业将被淘汰。

  这是威海市在全省率先开通“12349 综合信息服务热线、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一个镜头。如今已不单单只是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居家养老和弱势群体帮扶服务,不论谁只要一个电话打来,就可享受到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春节刚过部分便民服务热线被整合了进来,125家加盟企业、机构、社会组织又进入了平台,目前已达2700多家。为老年人的服务功能已经扩展到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紧急救助、弱势群体帮扶和信息咨询等方面,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医疗、家政等10大类100多项公共、公益和有偿便民服务。目前,信息平台已经覆盖了环翠区、乳山城区和临港区,入网老人达4.2万人。

  养老问题一直是市民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比起养老院,老人更倾向于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内养老。为发挥社区养老的作用,威海重点发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镇(街)综合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及中短期养老服务,发展邻里养老互助点,打造老年人互帮互助、休闲娱乐的平台,实现“养老不离家”。威海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科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威海市已建成166处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7处具有老年人托养功能的镇街综合养老机构、200个邻里养老互助点。依托农村社区、较大自然村等,建成了129处农村幸福院。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约30张,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张,比省里的提出目标提前两年完成。今年,威海市将新建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98处,新增养老床位1200张以上。位于环翠区杏花街的祥乐家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竹岛办事处的祥福家日间照料中心这两家养老机构都是由毕诗壮经营的。今年60岁的他是一家房产中介服务公司的负责人,两年前他萌生了专门做护理失能、半失能老人、半身不遂、大病不愈、先天残疾等弱势群体的想法,在现场我们看到中心内全托生活空间设施齐全,动态滑轨的休息区、老人专用的电梯、医疗康复设备、耐心的护理人员,更让人感到一种家的感觉。谈到他当时的想法,毕诗壮笑着说他经营的目的就是公益为先,让老人乐享天伦,让老人笑口敞开。老人康乐儿女放心是大家的最终目的。在威海市象毕诗壮这样热心养老服务的人越来越多。集老年人生活、居住、疗养、医疗保健、娱乐、度假为一体的威海市社会福利中心等一批养老机构下半年将开工建设,加上已有建成的一批老年公寓,威海市机构养老服务网络化雏型也已基本形成。  

  “在当前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空巢”老人家庭增多的情况下,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无疑是构筑起了支撑体系,符合养老事业的发展趋势。”威海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袁学恩这样说。

  今年,威海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纳入了威海目标绩效考核。目前正在筹备成立市级养老服务业协会,鼓励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配餐送餐中心、家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实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专业化服务。市中医院、海大医院、临港区医院正在加紧建设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所有养老机构将全部设立卫生室,安排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力求全方位满足老年人养老和医疗的双重需求。同时,威海市将高龄津贴发放范围扩大到80周岁以上,其中百岁老人长寿补贴提高至每人每年4800元,90——99周岁老年人高龄津贴提高至每人每年480元,80——89周岁的统一为每人每年100元。

让社区生活的幸福感更强

  建设幸福威海,离不开每个社区的美丽和幸福。

  家住环翠区张村镇柳沟社区的王兆信今年62岁,他亲历了农村的巨变。在他家干净明亮的客厅内,他满脸幸福地微笑着对我们说,在柳沟社区还是柳沟村时,村里道路坑坑洼洼,没有公厕等基本设施,村民们也没个规矩地乱搭乱建,出行也不方便。如今,社区里建起了广场、公厕、健身器材等,盖起了新楼房,大部分家庭都开上了小轿车。

  “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场所办事”,使城市社区工作得到了保障。袁学恩局长表示,社区是社会的基础,也是幸福威海建设最基础的细胞。随着城市社区管理服务任务的不断加重,需借助网格化建设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为提升城市社区管理服务水平,让市民参与到社区管理、监督中,今年威海市的161个城市社区全部推行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社区新型组织体系建设已经建立。为让社区管理服务优化细化,社区便民服务功能得到增强,威海大力推进助老、助残公益服务和就业、保障、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进社区。在每个社区分成不同的网格,每个网格区配备一长三员(即网格长、协管员、监督员、联络员),制定网格民情活地图,实现网格管理数字化,上传下达通畅,最快地解决居民难题。目前,全市建设市(区)级社区信息中心7个,街道社区信息中心37个,已联网社区254个。

  在环翠区环翠楼街道办事处设立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前我们看到,信息管理平台上显示的该办事处自主研发的地理信息、民情动态、事件处置、督办考核和系统管理五大功能板块,在全国首家采用3D建模方式将18个社区的21245户家庭、3575个企事业单位划分为85个基础网格。刚从东北村社区社会服务站回来的马燕说,按照“采集——上报——分流——办理——核查——评价”六步闭环结构进行快速处理,服务管理由过去的“坐着等”变成现在的“走着找”。85名网格长、170名专职协管员、85名督导员和85名联络员这些“一长三员”在巡查社区网格时发现问题就用手机拍下来,上传到网格化服务管理分中心,如果能自行解决则归到“自行结案”列表;如社区无法自行解决要及时上报至分中心,分中心将事件转至分管领导和业务部门,并规定完成时限,同步向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手机发送提示短信。各部门积极处理,并每日到信息平台填写事件进展,办完后提报“申请结案”。随后信息中心向“网格长”发送提示短信,网格长落实后,在事件后填写“同意结案”,并及时向当事人反馈。最后,信息中心结案,并以短信形式告知分管领导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实现了服务管理事项的网上流转督办与网下的办理解决,提高了社区精细化的管理水平,“网内满意,格外放心”。不久前环翠区统一路347号楼西侧管道出现了大量的水涌出,将绿地里的泥沙冲到了马路上,影响了路人行走。得知这一情况,南山社区协管员王淑贤立即赶到现场拍照上报。网格长王田田马上联系了相关部门前来维修被撞倒的消防栓,并组织卫生协管员将道路上的泥沙清扫干净。说起这件事,王田田体会了网格化信息化带来的变化,就是社区发现的问题能迅速及时地反映,能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居民的困难。

  在张村镇王家疃村,村民的房前屋后收拾得井井有条,找不到卫生死角。正在广场健身的村民谷昭珍对着我们一个劲地夸:“感谢上级为我们老百姓做了这么多的好事!你看到处亮堂,我们心里真舒畅!”如今在威海农村,象王家疃村一样,你会发现农村和城区一样干净漂亮,这得益于威海市推进的以“三清三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生态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解决了农村社区存在的“脏、乱、差”问题。“三清”即清理“三大堆”(草堆、粪堆、垃圾堆)、清理乱搭乱建、清理漫流污水;“三化”即硬化街道路面、绿化村庄、亮化主要干道。全市661个农村社区中565个农村社区建起了综合服务中心,农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极大方便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改善了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农闲时节、茶余饭后,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学习、健身、娱乐已蔚然成风,使消失多年的“环翠夜校”等一批农民群众离不开的文体娱乐活动场所迅速火了起来。各类民生服务项目和工作机制的建立,让社区居民的满意率达90%以上。

  倾情惠民生,关爱系百姓。“老、弱、病、残这些特殊群体更需要社会的关注与呵护。民生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及时满足群众的需求,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在采访结束时,孙述涛书记动情地说。我们有理由相信,威海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推出的系列务实惠民政策和服务新体系,必将为威海的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必将实现多方共赢的新局面,也必将在威海湾畔谱写出一曲曲新的大爱之歌!

技术支持: 遥阳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